7月18日,第二届中国海参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大连市香洲花园酒店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参分会承办,来自辽宁、山东、福建、浙江等地的海参业内人士约200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张玉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名誉会长、海参分会会长管华诗,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董双林,农业部渔业局市场与加工处处长陈家勇出席会议并致辞。
近年来,海参产业迅猛发展,也给产业带来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自2011年以来,海参产业规模急剧扩张,一些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背离可持续发展要求;北参南养的连续升温,供大于求问题显现,尤其表现在今年春季鲜海参收购价低迷;去年底政府实行厉行节约,规范三公消费的系列措施对海参市场产生的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评估。对此,本次会议探讨了全球海参产业形势,并对海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考。
会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秘书长崔和作了《海参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海参产业存在过度捕捞的问题,影响海参的可持续发展,而其产业的增长方式亦是粗放型增长,即生产面积与产量双增。
2012年我国海参产量17.1万吨,其中山东占48%,辽宁占38%,福建占9%,北方的主产区如青岛、威海、烟台、大连等地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福建海参发展态势迅猛,由2010年的1.3%的占有量在2012年快速增长到9.1%。浙江、江苏等地养殖面积虽然急增,但总量有限。从全国市场的影响来看,辽宁作为重要的主产区,继续主导全国的消费市场,山东作为最大的产区和销售区,影响海参产业整体的走势,福建作为重要的补充,起到缓冲、平衡的作用。谈起北参南养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崔和认为北参南养是对产业的重要补充,南方不会主宰海参市场,因为目前福建海参还不能越夏,即使育苗成功,海参的亲本也离不开北方,这是南方海参养殖的制约因素。在市场方面,挖掘当地消费市场的潜力是福建海参的发展方向,例如今年福建海参的价格好于山东地区,说明当地有海参消费潜能。
“2013年是海参消费市场的转折点。”崔和在会上指出,虽然年初以来大部分高档酒店遇冷,高档水产品价格大跌,而海参在家庭和餐饮业消费都兼有,受影响不算太深,并且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即便高档酒楼的销售受到影响,中低档消费的酒楼销售反而还有所增加了。而从长期来看,这有利于规范市场价格,消费者消费也会趋于更加理性,促进经济增长质量,让内需在提高过程中更加合理,并且这种消费是可持续的,具有长远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