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初步加工的赤贝,再经过几道工序,就可以从黄岛出口日韩。
扶持一批有特色的水产企业,不少产品远销海外,有的出口量在全省都数一数二。记者近日从黄岛区滨海街道办获悉,为发展蓝色经济 ,他们鼓励发展深海、高效养殖,在海产品的养殖 、加工、贸易等方面走上了深加工、高科技的路子。以黄岛区生产的赤贝为例,“初加工赤贝出口价格每吨2.2万元,深加工开片之后,价格能达到每吨30万元。”近期,市场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黄岛区有关部门表示,依靠龙头出口企业的拉动作用,还将鼓励更多的渔民加入到赤贝养殖的产业链条中,为渔民增收创造更稳定更便捷的创业途径。
小 知识
赤贝不等于“毛蛤蜊”
说到赤贝,不少市民称其为“毛蛤蜊”,实际上两者并非完全相同。
从事多年贝类养殖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毛蛤蜊长得个头小,赤贝则要大得多。赤贝的肉更红,说明其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更高口感上赤贝要比毛蛤蜊更鲜美一些。而且赤贝长到三年以后,个头就比较大了,有些直径能达到4~5厘米。而毛蛤蜊长不到这么大,一般比较小。
据专家介绍,赤贝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及朝鲜沿海,生活在20~35m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赤贝为冷水性贝类,生活水温为5~15℃,肉味鲜美,富含营养,宜鲜食。
一家企业年出口近千吨
“对于水产品的加工、养殖,我们鼓励的是走高效、生态的路子。比如说贝类养殖,最好是发展深海养殖。这样一来 ,既保护了海岸线上的原生态环境,又能为当地渔民带来较高的收益。”滨海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他们在水产品的养殖、加工、出口等方面,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扶持发展了不少企业。
鑫龙源水产公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该公司的赤贝出口量最多时达到每年近1000吨,出口额超过2000万元。“在山东省范围内,出口赤贝的数量来看,我们是名列前茅的。一般会把产品出口到日本。”该公司总经理李华中告诉记者。
值得庆祝的是,虽然从黄岛出口的赤贝数量不少,但是目前出口仍然供不应求。“从数字上看,好的年份从我们这里出口的赤贝能达到将近1000吨,但是我们清楚的是目前出口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有更多的货源的话,依然能够销售得出去,销路没问题。”李华中表示。滨海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则补充说,如果确定赤贝养殖、市场前景好的话,可以考虑将来大规模发展。
深加工后涨价十几倍
黄岛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大片的蓝色海域,海产品丰富,从常见的鱼、虾,到价值较高的海参、鲍鱼,还有比较特别的泊里西施舌、赤贝等都有分布。靠海吃海,蓝色海洋给当地渔民也带来了致富、增收的机遇。
“我们本地居民吃的贝类海鲜主要是扇贝、花蛤等,赤贝的话也有不少人喜欢,本地市场也不错。但是更喜欢吃的还要数韩国人、日本人,他们生吃。所以说,赤贝有许多是出口的。达到相应的检验检疫等标准之后,出口实际上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从事贝类养殖的张先生表示,目前黄岛还没有一条完整的赤贝产业链,出口的主要是经过相对简单的初加工的鲜活贝。“如果能够进行规模化养殖、深加工的话,经济价值将会更高。”
记者了解到,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的话,将会创造更高的价值。“养了1年的赤贝,投放到本地市场,养殖户每吨能卖1万多元。养到两三年的大贝,合规格、标准之后通过出口能卖到每吨2万多元。而经过深加工开片处理之后,价格就达到了每吨30万元,比活贝高出十几倍。当然加工过程中也要去除贝壳、内脏等部位,总之价值是大大提高的。”李华中告诉记者。
盼有更多养殖户加入
采访过程中,海洋渔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黄岛目前实际上并没有大规模的赤贝养殖,但是赤贝育苗做得比较好,市场也不错。
“从成活率来看,黄岛赤贝成活率非常高,不出现台风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能达到90%~95%。最近几年也正在进行赤贝养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做一些实验。”工作人员表示,实际上赤贝在黄岛区是有自然分布的,在灵山岛附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赤贝实际上更适合开片生食,营养更加丰富,这样的食用方式更符合日本、韩国人的饮食习惯。
黄岛区有关部门表示,既有出口优势,又有养殖环境,依靠龙头出口企业的拉动作用,还将鼓励更多的渔民加入到赤贝养殖的产业链条中,为渔民增收创造更稳定更便捷的创业途径。
渔民不仅仅再“靠海吃海”
黄岛区的滨海街道、琅琊等乡镇利用沿海这一区位优势,海产品的养殖、加工蓬勃发展。之前靠出海打鱼为生的渔民,已经不仅仅再靠海吃海,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之前的生产生活方式,渔业生产走上集约化、科技化发展的道路。
“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边,原来先辈驾着小船出海打鱼,能养活一家人,维持生存。十几年前开始,我们家开始在海边养海参、鲍鱼。现在来看,出产的参鲍质量和产量都很不错。特别是加入海参合作社以后,现在的收入更稳定了。”在滨海街道的海产品养殖海域,养殖户彭先生表示。
滨海、大场、琅琊等乡镇不仅利用靠海的优势进行海产品养殖、加工、出口,而且不少已经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科研成果也走在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