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与海洋“距离”有多远? 科研成果如何转化现实生产力? …… 带着这些问题,首批参加“海洋博士海西行”的10名来自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单位的海洋博士,来到连江和平潭等地,深入沿海一线养殖、加工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开展调研,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出谋献策。 日前,省海洋与渔业厅、厦门大学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建一个跨海洋、环境、生态领域的海洋事务的研究教育机构—海洋事务东南基地,就海洋事务能力建设、科技、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海洋事务东南基地也是我省海洋事务创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基地”的首个重要工作,“海洋博士海西行”于当天启动。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对此行充满期待:“希望各位博士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多出思路,多想办法,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供智力支持,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最迫切的需求 在为期两天的调研里,博士们与养殖大户、加工企业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渔业大县连江,鲍鱼、鳗鱼、海带等海产品的养殖十分发达。随着台风“潭美”的离开,安凯乡天空重现蔚蓝,波平浪静的海面上一派繁忙景象,养殖户们一大早就回到渔排上忙活开了。 养殖大户黄捷今年在片海域养100万粒鲍鱼,他说,前几年鲍鱼价格一路攀升,大家一拥而上,纷纷养起了鲍鱼,这一海域的水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再这样下去大家都没得养了。” “养殖品种单一必然会导致海区的富营养化,合理养殖一些藻类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丁少雄认为,长远来看,政府做好养殖规划更为关键,通过对海域环境评估,估算其有多大的养殖容量,在通过政府作出合理的引导。 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张绳镇表示,当前正是连江渔业在养殖、精深加工等各方面结构的转型、优化的关键时期,希望可以通过引进博士们的科研成果到连江来转化,加快推进连江海洋管理开发和现代渔业的发展。 渔业是平潭许多当地渔民的收入来源,随着平潭的开发,传统渔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不少过去靠养殖为主的海域要进行旅游开发,养殖业怎么办?此外,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海域功能定位的问题向博士们请教,也引发了博士们的热烈讨论。 集美大学的谢潮添教授认为,一方面可以 借鉴厦门经验,保留育苗和加工,发展集约化、工厂化的养殖模式。此外,紫菜养殖向外海发展是可行的,因为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在平潭岛的开发方面,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彭本荣认为,应引进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比如,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陆海统筹等,多保留一些的自然风光,尽量把我们上一代留下来的自然财富留给下一代。 对此,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海洋与渔业处副处长游华说:“下一步,我们会及时和专家沟通,希望在博士们的指导下,更好地促进平潭对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开发和保护工作。” 更明确的方向 “此行让我们对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的科研方向更加明确。”历时两天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海洋博士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肩上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了。 将鱼塘搬进工厂,不再担心赤潮、台风的袭击;坐在办公室里,通过手机就能远程监控鱼塘溶氧量、水温、pH值等指标;鱼塘出现问题,电脑系统能及时做出反应……连江琯头镇南国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鳗鱼的模式让大家直呼没想到。 “其实基层的许多智慧和创造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许多博士表示,长期以来,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主要阵地,如果换个思路,把实验室延伸到企业和生产一线,通过解决生产难题进行科研和教学,自主创新的道路将会逐步拓宽。 在返程的旅途中,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史大林一直在思考:“怎样把我们科研机构里面的科研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他们的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一座坚固的桥梁是未来的方向。” 省海洋与渔业厅人教处副处长刘学功表示,下一步,“海洋博士海峡西岸行”还将在全省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各地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遇到的海域规划、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等问题展开探讨,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不断增进高校科研人才和政府部门及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加快福建蓝色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