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1日渤海开鱼,渤海早报记者走访天津市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老板娘水产批发市场以及北塘渔港交易市场发现,这些海鲜集散地来自渤海的海鲜仅有皮皮虾、海虹等不足五种。据渔民和海鲜经营者介绍,二十多年前渤海盛产的野生带鱼、黄花鱼、鳓鱼、真鲷、野生牙鲆等海产品,现在已逐步从消费者的餐桌上消失。仅有的海虾、海蟹等品种,也绝大部分以养殖为主,口味大不如前。
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是北方地区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9月2日,天津渔业网公布了该市场的一份“海产品报价单”,上面罗列着共计18种海产品,产地为天津的仅有“养殖虾”一种。王顶堤水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渤海早报记者,该市场日交易海产品几十万公斤,约90%都是来自黄海、东海、南海,以及进口,来自渤海的仅占很小比例。“多年来,除了适应能力强的皮皮虾外,渤海‘无鱼可打’已成常态。海水污染加上野蛮捕捞,已使渤海成了‘死海’。”
渤海鱼产量急剧萎缩
针对“渤海鱼类在海鲜市场占比很小”这种说法,渤海早报记者日前来到北塘渔港进行调查。公开资料显示,北塘渔港历史悠久,是天津市最大的群众渔港,2010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二十家“全国文明渔港”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显赫的渔港,9月1日已开渔,他们的收获到底怎样呢?
渤海早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开海后的渔港里,停靠着几十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渔船。但是,岸边来批货的人则很少,回归的渔船上基本上见不到多少海鲜。数百米长的岸边,仅有一处正在交易的摊位。渔民李玉焕的面前,摆放着3个水盆,第一盆里盛放着六条七八公分长的海虾,第二个盆里盛放着一小堆海螺,第三个盆里盛放的是七八条海鲇鱼,体长仅五公分左右,身体呈半透明状,闪着粉红的光泽,趴在盆底一动不动。
据老渔民介绍,海鲇鱼成体体长25至30厘米,背部呈黑褐色,这些小鲇鱼明显属于幼体。李玉焕说,这就是她和丈夫出海两小时,在渤海湾里的收获,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与她并排的是其他3户渔民,面对着眼前的鱼盆和稀少的来客,脸上的笑容都有些勉强。“今天又白跑了一趟!油钱都不够。”一位渔民叹息说。
本地海鲜多为养殖或进口
据了解,天津市场对海鲜的需求向来比较巨大,年消费量超过百万吨。随着渤海野生鱼类产量的急剧下降,本地巨大的需求则由捕捞野生鱼转向养殖鱼虾过渡,养殖不足再由渤海之外的黄海、东海、南海甚至外国海鲜填补。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提升,海鲜市场的交融程度也不断提高。
25岁小伙儿王斌在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最大的一家活海鲜店上班。结束一天的忙碌后,他喜欢将海鱼海虾拍下来传上自己的微博。“真鲷、东兴斑、澳龙、东星斑……30多种海鲜,却没有一种来自渤海。”海鲈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渤海、黄海是其主产地。
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商户王女士直言,“不仅渤海,连黄海的海鲈鱼都很少,去海边进货,连油钱都不够呢!现在都从浙江舟山购买人工养殖的。”据专家介绍,随着渤海渔业资源的急剧减少,人工养殖、外来海鲜填补了空缺。
和平区一家海鲜料理店厨师王惠生介绍,虽然现在还可以吃到黄花鱼、带鱼、对虾等原产于渤海的海鲜,但品种在不断变化,养殖类居多,品质和口味已大不如前。做出来的菜肴,很难满足一些超过60岁的老天津人的要求,他们记忆中的口感,与现在有很大差别。
水产品批发市场内不见“渤海鱼”,网络电商平台也是如此。渤海早报记者在淘宝网、京东商城、1号海鲜等电商网站搜索关键字“海鲜”,共出现200多家相关产品,产地绝大多数为山东青岛、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浙江舟山、广东湛江、广西北海等甚至加拿大、挪威等地,几乎没有渤海周边的城市。一名网络店家告诉渤海早报记者,根据就近捕捞就近加工的特点,所售海鱼绝大部分产自邻近的黄海、东海、南海,在海产品方面,渤海海鲜市场地位急剧下降,已经变得“默默无闻”。
一条野生黄花鱼卖了四千
“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黄花鱼儿歌》描述了黄花鱼的习性。对于王顶堤水产批发市场商户李先生而言,这种“桃花汛”的盛景已成传说。4年前,他最后一次做野生黄花鱼生意,清晰地记得那条鱼重1公斤多,卖了4000元。4年以来,野生黄花鱼资源变得更少。
北辰区老板娘国际水产城商户路老板告诉渤海早报记者,如今,重达1公斤以上的野生黄花鱼已非常罕见。稀缺必然导致价高,实际交易中,两条半斤重的野生小黄花鱼就要七八千元,就这样还得飞去海南岛登船去“抢”,进入零售环节时每市斤售价已达万元以上。购买者多是星级酒店或者资深海鲜餐厅。
二商集团冷冻食品厂相关管理人员介绍说,曾几何时,黄花鱼、鲅鱼、平子鱼、鳓鱼、真鲷、鲽鱼、带鱼等是渤海里的常见鱼,如今再也打不到了。“带鱼是进口的,比目鱼是进口的,小黄花鱼来自缅甸……总之,我的货柜当中,再没有一种鱼产自渤海。不仅海鱼,市场里的海蟹都是浙江那边工人养殖的”。
2012年7月,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发布的《渤海湾渔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显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已从过去的70种减少到目前的10种左右,带鱼、鳓鱼、真鲷、野生牙鲆、野生河豚等鱼类几乎绝迹,但现实的情况似乎更加严峻。专家指出,渤海“蓝色渔仓”已成过去,以后要想吃“渤海野生鱼”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