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买了25斤鲅鱼,竟然少了6斤。”近日,家住山东德州市德城区雅苑小区的王先生向记者反映。快过中秋节了,买鱼、卖肉的时候最好瞅准了商贩的秤,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王先生说,前几天的一个早晨,他在黑马市场附近的水产品摊位旁边等朋友,随口问了问鲅鱼和螃蟹的价格。由于很少逛菜市场,他并不知道商贩说的海鲜价格是高还是低,问完便离开了。第二天晚上,王先生的家人提起中秋节买海鲜的事,母亲说超市的鲜鲅鱼和螃蟹都太贵了,他便想到刚刚打听过的海鲜价格便宜很多,两人决定第二天起大早去买海鲜。
次日早上5点,王先生便开车带母亲来到黑马市场,批发了25斤鲅鱼和10斤螃蟹。“商贩给我们说的鲜鲅鱼价格是12元一斤,比超市便宜五六块钱,我们觉得合适,就批发了25斤,准备给亲戚一些,自己留些吃。”王先生说,商贩推荐母的梭子蟹,购买超过10斤可按批发价41元一斤,他就买了10斤。最终,王先生跟母亲共消费710元。
回到家后,王先生的母亲准备将买的海鲜冻在车库的冰柜中。“冰柜旁边放着一袋20斤的大米,冻好海鲜,我妈准备将大米拿到楼上,一拎大米袋子,觉得25斤鲅鱼似乎和20斤大米一样沉。”经过电子称一称,发现25斤鲅鱼只有19斤,足足少了6斤,而10斤螃蟹也只有7.4斤。“当时挺生气的,估计我们再找回去找人家早走了,就算没走,也不会承认的,还是以后自己随身带着电子称比较保险。”王先生提醒,要以他为戒留意卖家的秤。
记者 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