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
在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有座大型的冷库群。该冷库群单座库容量5万吨,建筑高度43.9米,分为7层,在我省创造了单座冷库库容量、建筑高度和冷媒远距离输送的先例。
“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一种高端的农产品流通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耗、防止污染、保证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省水产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林醒介绍,我省水产品产量位列全国第三,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全国第二。这么多的水产品更需要强大的冷链物流业的支撑,不仅关系到水产品的储存保鲜能力,还有利于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水产品价值的提升,现代渔业的健康发展。
林醒介绍,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的冷库是省水产设计院工作者们不断钻研、创新的成果。保温工艺从选用传统的聚氨酯材料向挤塑板转型,增设了冷风前室,减少了冷热交换,大大减少蒸发器结霜量,提升了节能效果,每吨每天耗电仅0.15千瓦时。通过冷库门地面改造,解决了凝结水经变形缝渗透和叉车在冷库门处的碾压问题,杜绝了冷库四角产生“V”形裂缝现象。改进了建筑电梯系统统一调度的设计,减少人员配置,提高了物流效率。机房实行集中控制设计,提高了自动化程度,该项目在2012年5月被评为全国农业建设工程优秀设计成果二等奖。
尽管有这么优秀的作品,但是我省的冷链物流业发展还是相对缓慢。
冷链物流硬件设施落后,现有冷库容量约180万吨,冷藏车约3200辆,存在通用冷藏库过多、特殊或专用冷藏库不足、库容的地域分布及库区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等情况;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增值效应不足;提供冷链物流的规模企业屈指可数,仅福州名成冷链、福州超大、福建浩嘉冷藏、厦门空港物流园、厦门浩添冷链科技、厦门市快行线物流有限公司等几家,其余的大部分是小微企业,存在分布零散、供求失衡、缺乏自主创新等不足;冷链中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缺少自动化信息网络,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人工为主,不能优化调度,合理配置;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
如何促进我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已引起了各方的重视。9月26日,加快推进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座谈会在省水产设计院召开,与会专家对我省冷链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加快推进我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我省冷链相关行业企业的潜力,或引进和吸收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冷链技术,建设一批设备先进、高效适用的冷库设施。加快运输主线的冷藏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与多式联运相配套的仓储配送设施,重点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等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争取实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封闭流通。加快低
温配送中心建设速度,鼓励在城市附近建设一批具有中转和分发功能的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一体化冷链物流系统。进一步整合我省现有冷库资源,根据省内外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对现有冷库进行技术改造,设计不同存品的冷藏方案,使冷库建设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增加冷链运输车辆数量,鼓励冷链企业购置新式冷冻车辆,提高冷链物流运输能力。
—抓紧制定和推广冷链物流地方标准。从我省冷链物流市场实际出发,尽快建立统一的冷链物流行业地方标准,积极协调各部门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确保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实现规范化发展。加快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监督,引导我省相关企业发展为高效的冷链物流公司,尽快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紧密衔接、运行管理规范的冷链物流发展格局。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并利用各种渠道对冷链标准进行宣传,促进相关标准顺利实施。成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标准。
—建设全省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全省乃至全国的需求信息与遍布各地区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如可对冷藏运输车的使用进行定位,对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监控,确保冷链物流信息迅速、精确传递,达到管理、优化和整合社会资源的目的。
“发展海洋产业,各环节缺一不可。”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洋产业包涵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在“海洋”开发热潮下,将全方位发展各种海洋46产业,对于基础薄弱的冷链物流业,将予以大力支持,更好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