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丰都县虎威镇人和村一组,养鱼业比较受居民欢迎,大大小小的池塘达三四十口,余治碧就是其中的一位养鱼达人,她从1989年开始养鱼至今。已经与鱼儿打交道26年,现在她有7个鱼塘,面积大约200亩,所养的鱼销往贵州、重庆、彭水等地,年收入好几十万元。小试牛刀 承包三口山坪塘走上养鱼路1989年,当时正是外出打工热的时候,人和村很多年轻人都出去闯荡,但余治碧却有自己的想法。“家里有老人赡养,加上自己文化不高,怕出去后也找不到钱。”为了求稳,余治碧选择在家乡发展。1989年末,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刚好村上在网鱼,余治碧就去买了几斤鱼来招待了大家,看见买鱼的村民这么多,她想到,村上还有3口塘无人承包,如果自己承包过来养鱼,有可能会获得不错的收益。当天下午,她就找到当时的村干部,承包下了村上的3口山坪塘,不久,就用自己不多的积蓄购买了鱼苗,就这样,余治碧从此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开始并自己对鱼儿的习性完全不懂,认为只要是放到了水里面去,鱼就会自己好好的长,但是,事实却不是那样的,前两年完全没有挣到钱,自己讨教了几名老养鱼的村民才得知,原来是自己不懂养鱼的方法,采取池塘混养,会出现不同种类的鱼种争食的现象,解决这种现象,就要控制某些鱼种的放养量来解决。后来,我调整了鱼苗数量,到处去学习养鱼的技术,略懂一些养鱼的方法。”余治碧说。为了真正的走上养鱼致富路,余治碧经常参加各类培训,并到当地的农技部门,虚心向别人讨教,慢慢的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的养鱼事业壮大了起来。大显身手 200亩鱼塘走上致富路从不懂怎么养鱼到鱼要怎么养,余治碧用人生的青春年华做出了诠释,26年的养鱼路,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时的无奈,一路的艰辛只有她和老公王树权能体会。当然,养鱼让她们夫妻俩也摆脱了贫困。“养鱼这个活看似轻松,其实有的时候挺辛苦的。”王树权说。2002年的时候,夫妻俩自己拉鱼出去卖,出门的时候还风和日丽,哪知道刚到城里就乌云密布,雨下了一整天,前来买鱼的市民是少之又少,夫妻俩就在寒风中苦等了一天。“其实养鱼还有很多辛苦的,比如冬天把鱼从池塘里面网起来,大部分时间人要下到塘里面去,虽然穿有衣服,但是,长时间泡在水里,人也遭不住。 余治碧养的鲫鱼肥大,质量也不错,近日,笔者来到她的养鱼基地,看见夫妻俩正在把鱼从池塘里面网起来,四名工人也正忙碌着,王树权正泡在水里指挥。余治碧在岸上帮着忙。“最近,几个老板都在要鱼,所以,我们也是请了几个工人在加班加点的网,辛苦点,收入还是不错的。”余治碧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不用自己拉鱼出去卖,要鱼的老板多,贵州、重庆、武隆等地方的都有,都是他们自己开车来拉,我们负责把鱼网起来。”笔者在现场看见,鲫鱼肥美,池塘里面的鱼密度还比较大,就好奇的问余治碧鱼密度大了,会不会缺氧什么的。“了解鱼性是养好鱼的关键,什么鱼在什么水层,什么鱼吃什么,这里面学问多,自己摸索了26年还要继续学习。”笔者和余治碧一起,在虎威镇人和村她的4个池塘走了一圈,估计面积达100亩,“在包鸾镇我还有3个池塘,面积也接近100亩,平时请人在看管,有空的时候也会上去看看。”余大姐说道。谈及收入,余大姐表示,一年纯利润还是有好几十万。未来打算 勤劳致富当好领头雁问到余大姐今后的打算时,余治碧表示,参加了丰都农广校为期15天的新职农培训后,感觉成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决心利用好培训所学知识,一如既往地脚踏实养好鱼,进一步做大做强自己的养鱼基地,争取发展到300亩池塘,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有机会的时候还会养殖一些名贵鱼种,通过“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生产模式,带领更多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