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曾文春在鱼塘里劳作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没有当初那场车祸导致他失明,也不会成就如今靠养鱼能年赚200万元的曾文春。他让四大家鱼“游”往白沙洲批发市场,让特色鱼“跳”上各地高档餐厅;不仅一年四季都能出售鲜鱼,还能将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 失明农家汉借贷5万元养鱼 今年50岁的曾文春,是江夏五里界街李家店村土生土长的农民。 28年前,一场车祸改变了他的命运。1988年10月的一个晚上,他开着手扶拖拉机在107国道上,由于天太黑,和一辆拖着竹子的车追尾,导致右眼睛残疾,完全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也下降。 “种田不好使,只得想法子开辟新天地。”曾文春说。 李家店村紧靠梁子湖畔,水资源非常丰富。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的水面分散承包给村民,养鱼是“人放天养”,养鱼收入抵不了年初投资。曾文春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村民们守着这么好的水面,过着穷日子。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闯出一条养鱼致富路子,利用村里丰富的水资源搞海产养鱼。想到这里,曾文春再也坐不住了,他酝酿着利用李家店丰富的水资源搞海产养鱼。 但他的这一想法却遭到爱人的否定,妻子认为家里日子又不是过不去,养鱼不仅累,还要承担风险。一向执着的曾文春说服了爱人,于是,承包了村里的鱼塘水面,可是兜里又没有钱。1993年,江夏区海产局在李家店村搞鱼苗孵化,开发200亩养鱼苗。曾文春从银行借贷5万元,承包了几十亩鱼塘。靠着对海产养殖的执着劲儿,曾文春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饲养、鱼病防治、杀虫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在他的精心管理下,鱼塘扩大面积,增加到80亩。从那以后,曾文春吃在鱼场,睡在鱼场,每天说得最多的话是“鱼吃得好不好”,只有看到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抢食,他才觉得欣慰。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曾文春从一个门外汉成为村里的养鱼第一人。 正当曾文春的养鱼粗具规模时,1998年夏天的洪水将他整个鱼塘都淹没了。曾文春回忆,当年80亩鱼塘全被淹了,投入的50万元打了水漂,负债60余万元。 但曾文春并没有放弃,得知他的鱼塘全部亏损,亲戚朋友给他借了30多万元。“刚刚养鱼摸索出规律,只好从头再来。”曾文春说。他又承包了几十亩鱼塘,并配备了先进的鱼苗繁育设备。随后逐步扩大到300多亩。还成立了武汉市土库(海产品库)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品种有花鲢、白鲢、青鱼、草鱼、鲤鱼等10多个品种。由于他养的鱼品质好,热销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此外,他养的刁子鱼、黄颡鱼等成为高档餐厅的常客。 成立海产合作社 年产值2000多万 曾文春养鱼致富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一些村民纷纷加入到养鱼大军中来,想跟他学习养鱼。曾文春不仅鼓励大家搞养殖,还免费为养殖户传授养鱼经验。 曾文春组织周边养鱼农户,成立了海产合作社。一改过去的零星分散为合作抱团规模养殖,逐步形成了“合作社 基地 养殖户 销售服务”的现代渔业发展模式。如今合作社发展到53户,有养殖水面2700多亩,以青、草鱼、花白鲢、武昌鱼、黄颡鱼、翘嘴红尾鱼、鳜鱼、白刁子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近年来,曾文春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到武汉、安徽学习考察鳜鱼、翘嘴红尾、白刁子鱼养殖技术,并邀请海产专家到养殖基地现场技术指导。海产合作社开始大张旗鼓地先后投资了1000多万元,拥有3000亩的大规模水面。已形成以四大家鱼、鲢鱼、鲤鱼为主体,鳜鱼、翘嘴红尾鱼套养的模式,销售成品鱼、提供特种鱼苗一条龙的产业结构。这些鱼主要销往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常常供不应求。据了解,曾文春承包的350亩养殖水面,一年能卖出各种成品鱼40多万斤,年收入200多万元,完成了一个由农家汉到养鱼致富能手的蜕变。 曾文春告诉记者,养鱼的利润其实很低,别看一年能赚200万,但都是赚的辛苦钱。以鲤鱼为例,成鱼市场价这几年都在每斤10元左右,饲料成本达到8.5元。除去人工、租金等成本外更是赚不了钱,如果不懂养殖技术技巧的话很可能血本无归。他能赚钱主要还是靠多年技术、市场认识方面的积累,量大,加上养殖一些利润相对高的新品种补充。(记者周萍英 通讯员王名主 实习生詹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