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垌镇养殖户黎英崇正在捕鱼,准备上市销售 张帆 摄 六万山下,一窝窝溪水,一池池草鱼,成了世居此处山民的“肉菜保鲜柜”,犒劳自身的勤劳和接待远到而来的宾客。肉质结实、无泥腥味、味道清甜的官垌鱼,小块入碗显得小气,唯有“大碗吃鱼”方能显出对大自然完美馈赠的尊敬,这是许多人品尝过官垌鱼后得出的感觉。 作为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并被定为广西海产畜牧业“三宝”之一“山中花”,如今是否已“墙外飘香”?近日,记者造访了浦北县官垌镇石梯江生态养鱼合作社。养鱼也要有“组织” 谈到官垌鱼的美名,未到浦北便可在南宁、钦州等城市的大小餐馆菜谱查询到。但这些名声的远播,无不饱含着石梯江生态养鱼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大力运作。“合作社没成立时,虽然官垌鱼名声在外,但各养殖户单打独斗,不仅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还无法控制上市的最佳时机,收益自然很难最大化。”合作社理事长庞坤娓娓道出了官垌鱼没“组织”时的市场经营状况。 600多口塘开始自建“组织”,2008年10月,120户养鱼户自发组建了全镇首家养鱼合作社,名称还是取自母亲河“石梯江”。 有了“组织”,便有了纪律:调定价格,统一养殖标准,不搞内耗,经验技术互相教授,外出营销集体“统货”,以降低成本…… 成立合作社不是挂个牌、剪个彩做做样子,而是要实打实地干事业。经过拧成一股绳作战,官垌鱼的价格始终保持在每斤11元至20元之间,每年合作社的产值在600至800万元之间,较无“组织”时增加近15%的利润。 目前,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报告”中,“官垌鱼”品牌价值已达6.68亿元,作为成立较早的石梯江生态养鱼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功不可没。鱼儿有了生态的家 官垌鱼之所以无泥腥味,除了养殖周期在3至7年的较长时间之外,官垌镇洁净的水源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如今拥有429户社员的石梯江生态养鱼合作社,更是深知环境要素对官垌鱼品质的重要。自从自治区开展“美丽广西”创建活动以来,无论是在“清洁乡村”阶段,还是“生态乡村”阶段,合作社理事会都要求社员率先清洁自家庭院,清除养鱼池塘里外的垃圾,确保塘内水流顺畅,没有污物入塘。“种稻来喂鱼,在塘的上方搭棚给鱼遮荫,这就是我们合作社给官垌鱼的待遇。”官垌镇镇长黄靖惠对合作社细致的养鱼技术给予了赞许。 由于有429名社员的带动,流经官垌镇30多公里的石梯江如今是水质清澈、水草复生。当地群众告诉记者,多年不见的水草回来后,石梯江野鱼产的卵也容易粘在上面进行孵化,如今也能在鱼塘之外的江里看到各种鱼儿。“在社员的带动下,整条河清理出了几十吨的垃圾,让处于珠江流域一级保护区的石梯江又恢复了洁净的生态环境。”官垌镇党委书记赖广威告诉记者,少了环境问题的“后顾之忧”,一名叫刘俊清的社员2014年卖了一万多斤鱼,收入20多万元,但在合作社成员中,也不算是收入最多的人。官垌鱼最鲜的季节到了“这段时间,鱼不太爱吃东西,身体相当于在冬眠,是肉质最鲜美的时候。”庞坤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出了秋冬季是吃官垌鱼的最佳时节,请各路爱好食鱼的“吃货”趁早动身。 黎英崇也是合作社里的老养殖户,目前三个塘存有8000多斤鱼,正等着春节前“迎客”。他介绍,有时顾客和经销商会相约十余人一起来他的塘边“团购”,一些塘在天把时间内就被“扫货”一空。“我这里有一条养了22年的大草鱼!”在养殖户庞明伟的六平方池塘里,布满了几十条肥硕的草鱼,其中一条约20多斤灰黑色的鱼尤其显眼。庞明伟告诉记者,这是他8岁时家中就开始养的,由于长得好看,就用来“守池”,一直舍不得卖掉。 浦北县海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昌伟介绍,目前官垌鱼的市场供不应求,合作社社员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扔些野草粗养,开始学习分季节种些甜象草和黑麦草给鱼儿“加菜”,使得鱼的肉质得到了更大提升。 因为拥有一个官垌鱼养殖户的“组织”,因为拥有一个“抱团”走市场的“组织”,使得处于官垌鱼养殖核心区的乡亲开拓致富路的信心更加坚定。我们相信:官垌鱼养殖产业会在各个养鱼合作社的带动下会取得更好的收益。(记者 周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