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志明 驻镇记者 徐建彬 实习生 姚沁辰1995年,在岔河镇一个名叫“巴大”的饲料厂悄然诞生。20年过去了,当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乡办企业都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个“巴掌”大的小厂,如今已成为中国海产、畜禽饲料生产的“航母”。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公司董事长缪淑华用10个字对企业作了一个小结:创新、科技、人才、服务和文化。创新,让企业永葆活力。南通巴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最初镇粮管所旗下的一个副营小厂,2000年,公司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部分国有股退出;2001年,国有股全部退出,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2010年,南通巴大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全球最大的海产饲料生产企业通威集团有限公司,并让通威集团控大股,共同打造海产、畜禽饮料生产企业的航母,通过强强联合,共享资源,抵御风险,实现了共赢。企业的体制从国有到民营,从单一资本结构到股权转让合资,每一步都是创新结果。企业创办之初,只是生产单一的畜禽和普水饲料,到2004年,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成生态营养特种海产饲料项目;2006年,投资2000万元,建成畜禽、海产饲料二期,成立金巴大生物饲料有限公司;2007年,再次投资1500万元,收购射阳一家饲料企业,组建江苏巴大饲料有限公司;2010年,又投入1000万元,建成专业化畜禽生产企业南通巴大宝鼎生物饲料有限公司,能够生产特水料、膨化料、生物料,产品档次也从普通产品到高新技术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科技,让企业迈上快车道。20年来,南通巴大将科技强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在饲料的研发、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文化的整合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公司先后获评省饲料工程研发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产学研教育基地、省高新技术企业、3A级诚信服务企业,巴大饲料获省名牌产品。与通威合作后,借助通威集团国家的研发机构和科研力量,不断接受行业科技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是海产料方面,通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海产饲料生产企业,拥有“国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通行。通威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巴大20年的技术积淀,让企业如虎添翼。公司组建了全省首家“生态营养海产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10多项国家、省、市各类科技攻关或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拥有发明专利8项,实用型专利2项。人才,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公司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开展员工的培训,目前,公司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尤其是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管理人员,都是本科学历。近年来,公司与上海海产大学、扬州大学、淮海工业学院、泰州牧校建立了人才引进的联系体制,近几年,先后引进20多名大学生,充实到各个岗位。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饲料研究工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产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省海洋海产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了十多位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服务,让客户有更多认同感。“我公司共有112张虾棚,全部采购的巴大饲料,巴大饲料不仅产品质量好,更重要的是面对面服务让我养殖无忧,去年,每张棚纯收两万多元。”丰利环农国泉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国泉说。近年来,南通巴大积极推行“服务全优”“服务增值”“服务24小时”,通过送科技下乡,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养殖技术示范推广会等方式,面对面、一对一为养殖户提供订单式服务。从去年起,公司在养殖户中推进“三六五”养殖模式,对老百姓成功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起到了助推作用,不少养殖户增收50%以上。文化,让企业走得更远。走进巴大公司,办公楼前草坪上矗立着一座青铜鼎,上面镌刻着“诚信巴大”四个大字。“这是我们巴大的名片。”公司总经理柯善强说。公司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要向员工宣讲讲人品、守信誉的价值观,让诚信文化烙在每一个巴大人的心中。与通威合作后,公司又提出了“科技通威、诚信巴大”的文化理念,实现了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不管是通威,还是巴大,我们要做有良心的企业,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作为农字头企业,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对社会、对农民的每一份承诺,都竭尽所能去兑现,不忘根、不忘本。”柯善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