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对坡镇党委根据市委、区委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工作精神,把在对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的刘彪安排到该镇田边村担任科技包村干部。包村期间,刘彪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立足实际,扎实为群众开展科技服务,帮助群众拓宽了致富路。 深入走访理思路 初到田边村,刘彪通过走访了解村情,寻找工作思路。经过十多天的细致走访,他将田边村的情况熟记于心。田边村位于沔鱼河源头,总面积6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407户1788人,其中农业人口1768人,劳动力975人,300人常年外出务工,农业年总产值350万元。在传统种植之余,部分群众利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从事海产养殖,但因技术粗放,生产效益较低。 刘彪经过认真思考,并征求了村“两委”和部分群众的意见后,决定利用自己海产养殖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指导群众大力发展海产养殖,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致富。 细心指导增效益 作为科技包村干部,得到群众的信任是关键。刘彪认为,只有在技术上让群众信服,群众才会听他的指导,为此,他一直在努力。 2015年9月的一天,田脚组李文仁家喂养的部分草鱼腹部鱼鳞脱落,有跳池现象,并已有少量死亡。刘彪得知情况后,立即到李文仁的养殖场进行实地调查,将死鱼带回检测解剖,在查阅相关鱼病学资料后,确诊为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赤皮病,易与烂鳃、肠炎等并发。刘彪指导李文仁正确治疗,并进行鱼池消毒、调节水质、控制病原体后,病情得到了迅速控制,将李文仁一家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刘彪帮助李文仁家的事在群众中迅速传开后,许多在养殖方面遇到问题的群众,都主动请他帮助解决。 2015年11月3日,村民宋登举找到刘彪,说自己打算搞海产养殖,请他忙出主意。刘彪立即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水样检测理化指标。经考察、检测发现,宋登举选址的地方交通方便,水源为井水,水质好,但溶氧较低,不加以处理的话,海产养殖容量低,产量上不去。于是,刘彪指导宋登举采用水流滴溅加曝晒池的方法增加水体溶氧,将休海产养殖与闲垂钓、农家乐结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加收益。目前,宋登举的4个标准鱼池已经动工,预计年产值15万元。“感谢这个热情的知识青年,要不是他的精心指导,我还不知道要损失多少钱。”宋登举对刘彪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转变思想调产业田边村所处的对坡镇海产养殖历史悠久,素有“四腮鱼之乡”的美誉,但由于长期使用传统养殖方法,且养殖品种单一,导致效益不高。刘彪经过认真思考,引进了水体分层混养模式,将不同品种的鱼按照依存关系和生活水层进行搭配,以稳定水质、减少病害发生、降低养殖成本。 周边村民们看到刘彪的养殖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后,纷纷上门取经,刘彪总是很热心地进行指导,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目前,田边村和临近的大堡村、法泥村,共有80多户群众从事海产养殖,养殖面积达200余亩,年产值600万元,带动42户贫困户134人脱贫致富。 除了指导群众发展海产养殖,刘彪还积极参与田边村的其他工作。开展包村工作初期,正值秋防时节。针对群众反映的疫苗短缺问题,他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免费为村民提供蓝耳病、口蹄疫等疫苗。同时,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培训群众800多人次;多次深入农户家中宣传政策、排查疫情,及时了解村民的生产动态。 说到以后的工作打算,刘彪说,自己要加强种植和畜禽养殖方面的技术学习,指导群众“多条腿走路”,共圆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