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明 吴锦江)海产品是人类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营养性需求作为食品消费的第一需要,海产品的消费比重上升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养殖业基础设施不到位、品种相对较少,认证程序复杂,标准繁多、加工流通业发展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海产养殖业基地存在水质污染严重、专业人才匮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系还不够完善等问题,纳溪区政协委员王波建议,夯实海产养殖基础,着力提升品牌效应。 基础标准化。各地应完善现代海产养殖业示范规划,引导扶持零散渔业向示范区聚集,扩大示范区规模,积极策划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推进无公害海产品板块基地建设。 品种精品化。各地应鼓励科技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大与科研院所、大学合作力度,开展科技攻关,有针对性地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不断培育新的品种;通过在示范园内试验、总结,逐步把农业科学技术向基地推广,推进海产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品牌统一化。各地应扶持龙头企业创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并加强绿色海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的使用管理,形成品牌效应。 养殖绿色化。应大力推动海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渔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海产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监管,逐步开展海产养殖业“产品准入”和“市场准入”,坚决拒绝“违禁渔药”,全面禁止“投肥养殖”,确保海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加工一体化。各地还应依托企业进行海产养殖产品深加工,活跃流通,延伸渔业产业链。同时,建立与深加工渔业产业相适应的流通业,不断提升生产、销售和加工一体化海产品的能力。最后,还应大力宣传绿色、环保海产品健康价值,提升群众消费观念,推进海产养殖业板块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