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 程少云 全国人大代表、鄂 州 市副市长 既能富农民的“钱袋子”,又能保证“舌尖上的安全”。昨日,程少云代表频频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点赞。她建议从全国层面加大对“稻渔共作”模式投入,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湖北省600余万亩田适宜稻渔共作 记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可以关注的东西很多,您这次上会,为何特别提到扶持发展“稻渔共作”? 程少云: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是一条既能让农民增收、又生态环保的种粮新途径。传统水稻种植模式,一亩田最多1000多元收入,而鄂州实行“稻虾共作”,亩收入可达2000多元,农民积极性很高。 虾稻共作是生产方式创新,也是生态种养的“完美搭配”。小龙虾疏松表层土壤而不损坏水稻根系,排泄物补充稻田养分;稻茬、杂草、败叶滋养幼虾。我在鄂州调研看到,稻虾共生,稻香虾肥,一派生机。 记者:鄂州之外,湖北省其他地方情况怎样? 程少云:稻虾共作,鄂州率先探索已有10年,种养面积达10万亩。目前,潜江也有。除此之外,全省各地还有“稻鳖虾鱼共作”“稻鳅共作”“香稻嘉鱼”等一批新模式,统称为“稻渔共作”模式。 专家评估结果显示,全省13个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稻田化肥使用量平均下降30%以上,农药使用量平均下降70%以上。其中,“稻鳖虾鱼共作”模式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不使用配合饲料。 目前,湖北省有水田近2600万亩,适宜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的低湖田、冷浸田和冬闲田600余万亩,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巨大。 新技术推广,还要迈过多道坎 记者:“稻虾共作”,技术上如何操作? 程少云:在稻田里沿田埂挖出环形虾沟,鄂州的技术标准是两米宽、一米深。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 记者:但凡新技术的推广,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程少云:是的!首先是成本农民是否“吃得消”,一亩田把沟挖好,就要600元左右,还不算购买虾苗的钱。另外,虾苗供给也有限,鄂州农民多到上海买虾苗,也就是说,虾稻共作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一亩田最多放30斤虾苗,有的农民急于求成,悄悄把养殖密度加大,造成了死虾,损失较重。记者:基于已有的经验,全国层面推广,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程少云:苗种是基础,建议根据全国稻渔共作发展区域布局,给予稻渔共作专项资金支持,通过项目扶持新建和改扩建一批苗种生产基地。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完善的种养技术服务机制,做好技术单位与种养经营主体的对接,通过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在生产环节不出问题。 另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带动金融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稻渔共作建设。目前,水稻是有保险的,建议将渔业也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减少农民稻渔共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