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营渔场的陈志健跟惠山区政府分管领导到上海一个国家级的良种场考察,激动了好几天。他告诉记者,他3年前就看中那个先进的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今年,他下定决心引进这个养鱼设备,8月份能投产。陈志健的渔场,最近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列入首批“江苏省示范家庭渔场”,获此荣誉的,无锡市仅3家,分别位于江阴、锡山区和惠山区。 走进陈志健的无锡市阳山镇岳其特种海产苗种场,占地近200亩的渔场空无一人。在11个比邻相连的鱼塘水面上,有着一些黑乎乎的铁盒子、铁箱子,还有好多的线缆与它们相连。“这是互联网设备。”陈志健说。他是安徽阜阳人,来无锡已经十多年了。原来在无锡市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他,因为爱情来到阳山,与岳父家承包的村鱼塘结下了不解之缘。“养鱼很苦,但现代高科技帮我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降低了劳动强度。”去年,他从中科院上海渔业机械研究所购买了投饵增氧一体化设备,这设备和他通过本地物联网公司安装的物联网全自动监控终端相连,一下子解决了多年来困扰他的许多难题:原来投放饲料要用板车拉,一板车一二百公斤左右,一天只能拉三四趟,累得很,现在一下子能投饵8吨,而且只需在办公室里远程操作。原来晚上总担心鱼塘出现氧气不足鱼群“翻塘”现象,天天要派人巡塘,现在出现问题,物联网能马上感知,并自动发出指令进行增氧等。“全自动养鱼,我吃饭香、睡得好,上班穿西装、皮鞋,谁能看得出来我是养鱼的?”1980年出生的陈志健抖抖身穿的西装笑着说。由于全自动,他的人手也减少了,现在全家人加上雇的工人,他的渔场只有7个人。 在他的渔场里,有一些水泥砌成的圆形或方形或长条形的蓄水池,这是他模仿“鱼妈妈”繁殖过程建造的仿生系统。“每年4月25日到5月底,让母鱼进入这个系统‘人工催产’,小鱼苗从产出到孵化到成苗出售,只要7天时间。”陈志健的家庭渔场去年出售商品鱼15万多公斤、鱼苗6.8亿尾,年产值近300万元。“作为省里在无锡的定点良种场,省财政支持了上百万元项目建设资金,而被定为无锡市菜篮子工程项目等,也获得了相应的支持。”说到这些,陈志健十分感激。去年村里在他的鱼塘不远处搞了几块水稻地,要做鱼稻混养的“实验”,作为村里的养殖带头人,他领命兼职“实验员”。 他很喜欢弄新的科技。在他的鱼塘里,他自己动手做的增氧机派上了大用场。“市里、区里海产推广站经常把新技术、好品种推荐给我们,很管用。”陈志健这次看中的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投资不小,但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个约200立方米的“水槽式”设备里,一年能产2.5万公斤优质商品鱼。回家一商量,就决定了。他的家庭渔场,在物联网安装不足一年后,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造了。 期待新型农业挑大梁 对“省级示范家庭渔场”采访过程中,很有意思地“另有收获”。陈志健除了家庭渔场的“CEO”之外,还有个身份是无锡市海产协会副会长、惠山区海产协会会长。他所掌握的数据让记者吃了一惊:无锡大市范围内,目前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仅5600多人。无论是从业者还是产量,都是年年减少。 笔者有位新华社老友,十多年前走访了苏州、无锡等地,写了一篇“鱼米之乡”在退化的稿子,一时引发许多专家、学者的应和。可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个现象并没有得到改观。其中何因?据陈志健介绍,这些年来,无锡的海产养殖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而面积缩减,同时无锡人的海产消费量却大幅上升,只能从苏北等地大量引进。苏北等地的生产成本较低,使得无锡本土养殖的海产价格难以上升,无锡的养殖户积极性因此而下降,“小型养殖户根本无法生存,只能关闭,另想赚钱的法子。”陈志健说。他决定为村里的鱼稻共生做“实验员”,也是想为一些小户提供新的“好法子”。 无锡是传统的“鱼米之乡”,5600多人支撑“鱼乡”,更少的人在支撑“米乡”。按陈志健的想法,无锡的渔业生产,需要规模化、产业化,从业者多不见得产业就能做大,更需要智慧型打造。这样的想法,跟目前无锡所倡导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一批“陈志健”的涌现,产业强市无锡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做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