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加工 (福建日报 许嫣妮)福建的大黄鱼大多来自宁德,宁德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大黄鱼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底蕴。“一网打不尽官井鱼……官井洋、半年粮”这句民谚讲述的就是三都澳渔民享用一年一度的“黄鱼汛”的盛况。 从兴盛到衰退,从人工育苗养殖到种质资源的保护,宁德人正努力让这条富贵鱼再现昔日辉煌。 1月27日上午,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宁德揭牌。标志着国内唯一的海产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福建落地建设,建设期为2016年到2020年。福建将以该实验室建设发展为龙头,联合国内多家大黄鱼育种研究的优势单位,形成集育种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推广为一体的育繁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动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与健康发展。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黄鱼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苗种繁育体系不够规范、苗种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黄鱼产业的做大做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我省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鱼类育苗技术水平,促进产学研合作,转变传统养殖育苗模式,全面推进海水鱼类产业升级。 实验室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麦康森院士、林浩然院士,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领衔的学术委员会,以大黄鱼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为目标,针对大黄鱼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育种关键技术和良种配套的产业链技术等三个方向开展研发。目前,已在大黄鱼育种、病害、饲料营养等研究领域与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海产研究所、中山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全国三十几所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 实验室的主要建设任务为:培育大黄鱼新品种1个。培育优良苗种5亿尾以上,形成一个具生长快、抗病力强优势性状等的大黄鱼新品种1个;针对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持与高效开发利用的技术需求,研发海水鱼类育种行业中共性关键技术以及工业化养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体系,研发育种制种及配套养殖技术2项,开发新产品/新工艺2-3个;形成一支海水鱼类育种、养成、病害防控、营养与饲料和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鱼类育种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海水鱼类保种与育种技术创新研究基地,提升我国大黄鱼种质发掘、保护与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实验室建成一个以产业资本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共享开放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 实验室依托建设单位福鼎海鸥海产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包含大黄鱼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海产品超3万吨,年销售总额12亿元,其中大黄鱼产值约占总销售收入的30%,大黄鱼养殖量和出口量居全国之首。 从1985年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在宁德首获突破开始,宁德大黄鱼产业的方向就从捕捞转向养殖、加工,从而带动了大黄鱼产业30年的快速持续发展。目前,宁德大黄鱼养殖网箱约30万口,年投苗量约10亿尾,养殖产量达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0%,拥有大黄鱼养殖、加工、贸易等企业上百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有20家,出口注册加工厂16家。宁德已成为全国大黄鱼生产、加工、销售中心,带动从业人员近20万人,行业总产值达上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