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海与团队成员在研究乌贼养殖情况。(陈道海供图)
|
陈道海与团队成员在研究乌贼养殖情况。(陈道海供图)
乌贼,俗称“墨鱼”,通常生活在几十米深的深海。在我国,此前只有金乌贼和曼氏无针乌贼工厂化育苗成功的报道,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的人工养殖案例仍是空白。如今,人工养殖的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却现身在徐闻县一个靠海村庄的虾塘里。
生活在深海的乌贼也能在一两米深的虾塘里养殖?这让不少人感到很惊讶。然而,这一切在湛江师范学院陈道海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和徐闻县水产养殖户郑丘棱的合作下,成为了现实。
深海乌贼在虾塘养殖成功
乌贼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海鲜,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含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水族馆里的贵客。但乌贼一般生活在深海,被捕捞上来后很快便会死去,人们要想在市场上买到鲜活的乌贼都比较难,更别提在一两米深的虾塘里进行人工养殖了!
近年来,由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道海带领的科研团队对乌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实验室成功地人工孵化出虎斑乌贼的育苗。后来在水产养殖户郑丘棱的帮助下,陈道海把小乌贼从实验室转移到了海边的虾塘里进行养殖。
在研究乌贼养殖的过程中,陈道海的科研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养殖难关,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技术空白。乌贼养殖实现了从最初的花费成本大、成活率不理想,到习惯了不怕光、不怕雷,渐渐适应了虾塘环境的转变。目前,陈道海的科研团队已成功养殖虎斑乌贼、拟目乌贼和日本无针乌贼三种乌贼品种。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陈道海的科研团队不仅让深海乌贼这“海上珍品”重返到百姓餐桌,丰富了湛江市的水产殖结构,而且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恢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推进海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和探索。
现在,郑丘棱把人工养成的乌贼送到附近的海洋馆、送到餐馆,获得了众多人的亲睐。“乌贼生命力很强,生长快,管理也轻松。”郑丘棱表示,乌贼养殖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他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打造乌贼养殖王国。
虾塘模拟乌贼生活环境
最初,乌贼的研究在实验室环境里做的,通过人为调控光照、水温、水深等尽量模拟乌贼的深海生活环境,可小乌贼的成活率总是不够理想。怎么才能顺利通过人工养殖小乌贼这一关呢?一天,书中关于乌贼“一生虽大多生活在深海,但每年四五月间在近岸浅海区交配和产卵”的习性点醒了陈道海。
“我何不试着到海边废弃的虾塘去养养小乌贼?”陈道海心想,海边的露天虾塘跟大海直接相连,正跟小乌贼的出生环境相近。于是,在郑丘棱的帮助下,陈道海把小乌贼转移到了海边的虾塘里。
由于虾塘里饵料更丰富,小乌贼成活率有了提高,生长速度也加快了。同时,对于从小就生活在虾塘里、听惯了雷声的乌贼来说,怕光、打雷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实验情况似乎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团队成员做了一些网格放入池塘,再把乌贼放入网格里以便观察。刚开始乌贼还待得可以,但不久它们就躁动不安,开始喷墨,一些乌贼渐渐死去。
原来,当环境条件变化太大时,会触发乌贼的应激反应,乌贼大量喷墨,墨汁会在水中凝结起来,造成水中氧气减少,且墨汁里的麻醉成分会麻醉毒害池塘里的乌贼群体,也会消耗喷墨乌贼的大量精力。陈道海让团队成员把网格拿掉,并在虾塘的底部按乌贼的生活习惯铺上一层沙子,乌贼渐渐安定下来。
池水的盐度对乌贼养殖至关重要。雷州半岛多雷雨,属于淡水性质的雨水会稀释池塘里的海水,池水盐度变化大了,乌贼就很难存活。因此,陈道海每次都要求郑丘棱抢在下雨前往池塘里灌满海水。但有一次,郑丘棱因疏忽没有在雨前及时灌满海水,结果养了一年多大的整塘乌贼全军覆没,这让整个团队痛心不已。从此以后,郑丘棱吸取了教训,再不敢疏忽,尽心地照顾,乌贼的生活渐渐安宁下来了。
乌贼返大海维护生态平衡
因专长于研究乌贼,陈道海曾被人戏称为“贼王”。陈道海坦言,自己与乌贼的结缘源于一次意外的偶遇。
2006年,陈道海在一次科学考察中,意外发现了一串虎斑乌贼的卵,他把这些卵收集起来运到实验室,想让学生来做有关胚胎发育方面的实验。但是随着与乌贼接触和研究的深入,他发现生命力顽强的乌贼正因大量人为的不科学捕捞而急剧减少。
“能不能通过人工养殖,往大海里投放小乌贼,从而增加乌贼数量呢?”陈道海带领平均年龄为38.8岁的8名优秀成员组成了一支科研团队开始了大量实验研究,希望通过人工养殖,帮助乌贼种群恢复到正常水平,维护生态平衡,推进海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纵然科研困难重重,但艰辛的汗水夹杂着喜悦的热泪,让这群“贼”团友们步伐更加坚定。他们也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功,“让深海的乌贼重返大海生活,共享生态平衡”是他们对乌贼研究的终极目标,而这个目标,如今正在加快实现。
每当提起乌贼,这个爱“贼”如子的“贼王”陈道海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和骄傲。他说,这辈子已经和“贼”结下了不解之缘,湛江人喜欢食用的双喙耳乌贼将是他下一个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