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被“禁”入市26年的河鲀(又称“河豚”),再次跳上了风口浪尖。记者从中国渔业协会与中国海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获悉,我国将有条件放开养殖河鲀的生产经营。中国海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表示,此次并非全面市场开放,而是严格限制品种,主要是已经完全成熟的、经过二十余年经验积累的两个品种,即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河鲀鱼产业离全面规范只差一步之遥。
4月13日,中国渔业协会与中国海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就“有条件放开养殖河鲀生产经营”在北京召开听证会,着重对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等三部委拟联合发文的《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河鲀生产经营的通知》文件出台的背景和文件精神进行介绍及解读,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记者在会上获悉,“有条件放开养殖河鲀生产经营”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禁止销售野生河鲀,禁止销售养殖河鲀活鱼,禁止销售未经加工的养殖河鲀整鱼。
■解析:
“有条件放开”有哪些条件?
1990年11月20日由卫生部发布施行的《海产品卫生管理办法》中的第三条曾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应剔出集中妥善处理,因特殊情况需进行加工食用的应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处理前必须先去除内脏、皮、头等含毒部位,洗净血污,经盐腌晒干后安全无毒方可出售,其加工废弃物应妥善消毁。”这一纸“禁令”影响了整个河鲀鱼产业二十余年。
时隔26年,如今放开河鲀在国内上市会否引发一窝蜂而上呢?崔和表示,我国沿海常见的河鲀有四十余种,此次有条件放开的是已经完全成熟的、经过二十余年经验积累的两个品种,即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
此外,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养殖河鲀、加工河鲀的,必须通过由中国渔业协会和中国海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组织的专家考核后,并在农业部进行备案公示,才能获得生产经营许可。同时,三部委先行放开经营的加工企业必须自己拥有备案的河鲀鱼源基地,而没有加工能力但又在农业部备案的河鲀鱼源基地应当将养殖河鲀原料销售给有资质、有备案的加工企业。
也就是说,养殖河鲀只有经过加工企业按照一定步骤进行加工处理后,包装后,明确标识,和可追溯才能进入国内市场上流通。
据悉,在新的文件规定中,河鲀加工企业考核备案的条件更加严格:首先,必须自己就有农业部备案的养殖河鲀鱼源基地;其次,必须具有河鲀加工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具备专业分辨河鲀品种的能力,熟练掌握河鲀安全加工技术;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制度和卫生管理制度。
崔和透露,等试点工作做的成熟了,再考虑逐步放开其他可行的养殖河鲀品种,或者放宽产品上市条件。
■担忧:
1.养殖河鲀完全无毒安全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不仅留下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样优美的诗句,更留下了“拼死吃河豚”的轶事,被载入时人孙奕所著的《示儿篇》。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河鲀是含有剧毒的。那么,养殖河鲀就是完全安全的吗?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多部委做了多方工作研究河鲀鱼的到底有没有毒?能不能食用?业内人士关注研究了二十余年。随着近些年条件技术纯熟,检测数据显示,养殖的河鲀鱼含有毒素远远低于风险值。“不仅对红鳍东方鲀可食用的皮、肉部分,甚至不可食用的鳃、内脏等十二个部位进行检测,每一批都检测,检测得到的最高毒素数值仅达30微克。这个数值是非常安全的。”国家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翟毓秀这样告诉记者。
经过二十多年探索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河鲀的毒性含量明显降低,达到无毒级,并且经过无毒加工处理,可以安全食用。同时,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这两个品种人工养殖时间最长,控毒养殖技术和出口内销市场最为成熟,产品安全质量有保障,其产业涉及面最广、产量最大,可以先行先试。
2.怎么确保野生河鲀不上桌?
记者检索了2015年的新闻,有新闻报道的确定河鲀中毒事件就有7起。记者注意到,在这些中毒事件中,河鲀有的是“在河里钓到”,有的是“在路边问小贩购买”,还有两例是“在菜市场捡到”。在所有的中毒案例都是由自己烹饪河鲀鱼,这些食材很大一部分是野生。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真正能烧好野生河鲀的人。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好食河鲀,即便日本普遍采用厨师资质认证来确保拥有纯属技巧的厨师对食材进行加工,但是工匠的技艺不能时时刻刻百分百保证水准的。”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告诉记者,从上游做好把关,从食材源头直接确保河鲀无毒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安全食用。
那么,怎么确保饭店、商超采购的食材一定是人工养殖河鲀而没有掺杂野生河鲀呢?对此,崔和表示,《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河鲀生产经营的通知》明令严禁生产经营野生河鲀,严禁不符合资质的单位、个人从事生产经营养殖河鲀,对于违反规定的,将进行处罚并追究责任。“文件明确,我们将建立产品的全程可追溯制度,通过二维码等产品包装进行追踪管理。”
此外,全国各地监管部门也将加大市场监管。对销售野生河豚鱼的,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市场:
1.河鲀禁入市废止前 民间觅食人工鱼
事实上,即使是在“解禁令”发布之前,在江苏、大连等地,河鲀鱼作为一种当地的传统美食,一直没有因为此前的“禁令”中断过。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人工养殖河鲀的成功和兴起,百姓都喜欢在河鲀上市时节一尝美味。
市民刘女士在听证会现场反映,自己在日本留学时跟随当地风俗在冬天吃河鲀,回国后却发现非常困难,“在日本,吃河鲀很普遍,甚至成为了大阪的特色美食,是城市的招牌。这些河鲀大都还是从我国进口的。但在国内,吃河鲀常常要偷偷摸摸的,各种担心。”
因为《海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的“禁令”在先,所以一开始食用河鲀还处于地下状态,而且当时的卫监部门一旦发现,还要对饭店等河鲀鱼经营者进行处罚。但随着后来人工养殖的河鲀越来越多,而且大家也大多认可其是安全的,所以慢慢地吃河豚也就变成了半公开的状态。
据中国渔业协会河豚分会的调研报告显示,同属于东方鲀的两种河鲀——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在中国养殖和食用范围最广。其中,红鳍东方鲀主要是海水养殖,产品大多外销到日、韩等国,养殖基地多在辽宁大连一带;长江流域养殖种类则以暗纹东方鲀为主,产品以内销为主,江苏为主要养殖基地。
2.国内养殖产业庞大 出口日韩多年频遭压价
根据中国渔业协会河鲀分会的不完全统计,在黄渤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直接从事河鲀养殖的业户就有4000余家。而整个河鲀鱼产业链的从业人员则超过50万,包括种苗、养成、技术服务、饵料供应、活鱼与冰鲜鱼运输、配合饲料加工、渔业设施和出口贸易等。其中,大连是国内养殖河鲀鱼的一个主要产区,产业规模约5亿元。
日本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河鲀消费国,每年的消费总量在2万吨左右。我国是对日河鲀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每年出口量5000吨-6000吨,出口季集中在5月~10月份。暗纹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这两个品种的河豚是日本政府允许食用的鱼种。这类河豚出口至日本,也无需检测河豚毒素。
过去二十余年,养殖的河鲀在国内无法上市流通,不少加工商出口时频繁遭遇凶猛压价潮,一直被日韩压制着,没有谈判的话语权。“我们从1993年开始养河鲀,所养殖的河豚80%出口韩国和日本。因为国内不允许上市流通,日韩清楚我们除了出口没别处卖,所以价格常常由他们压着。”中国渔业协会河豚鱼分会常务副会长、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孟雪松向记者诉苦。
近两年,国内红鳍东方鲀的消费量每年仅在二三百吨,但养殖河鲀成本高,国内外五六千吨的量难以维持企业运转。此次国内市场有条件开放,将大大扩展养殖河鲀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旦国内市场放开了之后,类似大连天正集团这样的龙头养殖企业会直接转向国内市场,河鲀鱼的价格也会更加亲民。”冯恩援告诉记者。
现在三部委拟联合发布“解禁令”,对河鲀的野生和人工养殖做明确的界定,对生产、加工、流通做出明确限制,河鲀鱼在不久的将来才能真正游上中国百姓餐桌。
■政策“放宽”历程
2010年12月,卫生部发布第78号令,废止和宣布失效《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暂行办法》等48件部门规章。其中禁止河鲀流入市场的《海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被废止,河鲀被列为新资源食品;
2011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大连河鲀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一份征求意见函,这份征求拟批准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为新食品原料的函这被解读为养殖河鲀市场解禁的前兆;
2016年3月23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养殖河鲀鱼源基地备案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试点开展养殖河豚鱼源基地备案工作,养殖河鲀鱼源基地备案工作是我国有条件开放养殖河豚市场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