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产行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养殖产量增速过快,出现结构性过剩,价贱伤农,饲料产能严重超过需求,产品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种苗良种良法普及率过低,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要么偏于理论难以落地,要么偏重营销难以复制,从饲料、种苗、养殖模式到流通,标准缺失严重,行业险象环生,混乱无序。
处于转型阵疼期的海产行业,需要更多的正能量注入。其中,养殖模式的选择和优化,对于海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珠水123模式由中国海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海产研究所廖国礼及其团队于2014年率先提出,经近3年实践探索,终有小成。面对广西钦州一百多名农户,珠水123模式正式向外发布推广。
养虾是高风险的投资,2016年现金为王的时代对浙籍来钦州养虾从业者来说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租塘、清塘、进苗、购买饲料等等一切都需要现金说话,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去年钦州养虾赚钱的不到5%,保本和微利的大约10%。这样的成绩极大的挫伤了浙籍养虾业者的热情。截止目前钦州浙籍养虾户放苗率不足25%,另外有50%的还在租塘和整修当中。钦州养虾面积约11万亩,其中外来浙籍养虾从业者占据了85%以上的份额。往年清明前后是放苗高峰期,但今年放苗时间明显推迟,表面看今年钦州养虾状态表现不佳,但平静中且蕴藏着重大转机。经过几年的沉淀与淘汰,钦州的浙江籍养殖户逐渐向规模化、低密度化、混养模式化转变,而今年这一趋势更是成为主流。
钦州尊龙海产的浙籍养殖户刘挺飞正是这种模式演变的代表。刘老板2003年到钦州养虾,13年间从一个20亩的养虾人发展到目前规模化、集成化的职业养虾人,他也见证了钦州养虾业的兴衰渐变。他认为,尽管困难重重但这条虾还是能养,养虾模式非常关键。去年钦州养虾赚钱的老乡们最大的体会就是养殖模式上的改变。刘老板表示:“钦州和珠三角的养殖条件、养殖现状都很相似。但珠三角去年不但养殖成功率改观很大,而且赚钱的模式也是多样化,刘老板经常来往珠三角,学习当地养虾理念和模式,他发现通过降低水底污染、提高水体营养效率、稳定水质底质是最重要的环节。去年也和几个浙江老乡按照这个模式转变,第一造虾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这个模式正是2015年佛山市珠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行先试的成功养虾模式:珠水“123”养殖模式。
珠水123模式钦州发布会现场
何为“123”模式
珠水123模式,是一个以提高营养效率,降低养殖污染的生物屏障技术模式,普遍适用于目前的淡水海水养殖品种,而且能够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作对应调整,可操作性强,模式复制简单。
中国海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海产研究所廖国礼
珠水123模式的“1”
1条肠的健康。肠道既是最大的消化器官又是最大免疫器官。肠道健康提高了饲料消化吸收,降低饲料成本,降低粪便营养排出,减轻水质处理的强度,同时增强自身机体抗病力,提高抵挡天气突变等告成的强应激能力,一举两得。
珠水123模式的“2”
中上层杂鱼和底层杂鱼两类配套鱼的搭配。中上层鱼控制浮游动植物和微生物数量,避免“水华”、“反水”等生物过量繁殖引起生物量大起大落。底层鱼清除粪便、残饵和生物碎屑,避免底质厌氧恶化产生大量亚硝态氮等有毒物质。
珠水123模式的“3”
关于水本质属性、碳氮、溶氧3方面的调节。水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水体天然生产力和适养品种,将水本质属性调到合适水平是调水第1步;碳氮水体含量和变化决定水体生物量和变化趋势,碳氮水平的合理控制让水体菌藻平衡是调水的第2步;溶氧管理,增氧方式和溶氧的时间空间合理调节是调水第3步。
具体到广西钦州地区土塘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廖国礼团队总结广东广西近两年的土塘虾养殖实践,协同佛山珠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白金海产种苗有限公司,提出了“肠道之王” “白金鲫” “南美白对虾”的白金配套方案。“肠道之王”发酵料喂到白虾200尾/斤内,直接过渡到2号料,代替0、1号料,避免幼虾期发病风险。农业部核准认证的国家新品种“白金鲫”于放虾苗10天左右投放,300~600尾/亩,白鲢50斤/亩。两批虾时间刚好养一批鱼,同时保证1斤以上白金鲫保底6元/斤回收,做到鱼保本(够塘租),虾快大(低风险)。身在珠三角一线十年有余的温添来老师(网名啊来)也表示鱼虾混养的白金鲫味道佳、风险小、效益高。缺点是不能混养野生鲫鱼和其它的鲤科鱼类,混养密度不能过大,否则生长速度慢。
佛山市珠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梁健辉
珠水“123”模式钦州发布会,只有短短2个半小时的交流,却让钦州养殖户在困境迷茫期看到了新的希望。与会的养殖户张俭强感慨:一套行之有效的养虾模式或许不是特别高大上,但有可能就是我们养殖户需要的最原始的生态防控的养虾模式,让我们找对方法和方向。珠水生物从种苗到收购,从生态控制打破药物控制的的养虾模式或许是困境时期切实可行的先行模式,养殖户更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生态有效模式,也能为在困境时期的基层养殖户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