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邓爱勇通讯员李小根)广东韶关、5000亩水域、1个月工期,这是新余市仙女湖区凤凰湾办事处欧山村村民刘春根5月初接到的又一张捕鱼订单。为保护湖区水质,从2012年初开始,欧山村这个昔日渔村彻底退出网箱养鱼业,拆网上岸,转而以捕鱼技术输出谋求转型,4年间迅速壮大起一个业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年收入达1000余万元的捕捞产业,收益远超网箱养鱼业。 欧山村紧邻仙女湖景区,“靠水吃水”曾是村民生存的首选。3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事低成本、高收益的网箱养鱼业,高峰时期,全村90%以上的村民从事该行业,网箱数量达5000多个,户均年纯收益3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鱼苗和成鱼供应基地。 网箱养鱼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也与湖区水质保护产生冲突。仙女湖是新余城区30余万人口的两大饮用水源地之一,随着湖面网箱数量逐年递增,加上投饵、施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仙女湖的水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水质日益富营养化。为此,2008年始,新余市决定按照每年递减30%左右的比例,逐步取消网箱养鱼。 欧山村产业转型不等不靠,多年养鱼传统积累下来的经验为他们指明了方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有眼光的养殖户在养鱼的同时,就利用闲时外出承接捕捞业务,并发现其中蕴含的较大商机。2012年10月,在村党支部书记宋长根的牵头组织下,12名村民投入100万元购齐捕捞工具成立捕鱼合作社,并很快吸引带动120多户原养殖户加入。历经数年市场摸爬滚打,如今欧山村捕鱼合作社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10多名捕捞业务经纪人和承包商人均每年可从中收益20万元以上,入社社员日收入近200元。 “和网箱养鱼相比,外出捕鱼忙些累些,但收入更高了,一年到头都有业务可做。”宋长根介绍,一笔业务接下来,在外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一两个月。5月12日,记者打通远在黑龙江捕鱼的村民宋振新电话时,他和20多名伙计已在这处13万亩水面开展作业半个月了,预计还得再干1个多月。他爽朗地说:“靠双手凭技术吃饭,生活也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