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近10年的努力,长岛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苗种培育网络,有效缓解了苗种供应问题。1996年,长岛栉孔扇贝养殖面积达6万多亩,其产量及出口产品一度占全国总量的70%,长岛县成为全国最大的养殖扇贝产地,渔民因养殖扇贝年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长岛县靠扇贝养殖业这一经济支柱产业成为山东省首个小康县。 扎根海岛30年,先后破解20多个渔养科技难题,将扇贝、鲍鱼、海参养等殖生产技术传播到山东、辽宁和福建沿海,仅山东省海参养殖产量就在3万吨以上,产值50多亿元,并使长岛海珍品养殖面积达50多万亩,渔民靠此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他就是中国海产科学研究院长岛增殖实验站研究员林建国。 奔赴海岛展才华 1982年,刚从上海海产大学毕业的林建国,怀着献身海产科研事业的远大抱负,来到渤海深处的长岛增殖实验站工作。林建国到长岛站时,站内已开始进行栉孔扇贝育苗技术研究工作。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掌握关键技术环节,产量很不稳定。林建国主动请缨,大胆攻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提出了完整的栉孔扇贝育苗生产工艺流程,通过加强水处理、控制幼苗培育温度等措施,解决了扇贝幼苗死亡率高的技术难题。随后,作为长岛站技术负责人,他与黄海海产研究所科研人员一起投入到了海参、鲍鱼人工育苗这一科研课题中。经过30多次的实验和失败,在1985年终于取得成功,率先在国内掌握海参人工育苗核心技术。这次技术突破,为长岛乃至全国沿海掀起的海参养殖浪潮奠定了技术基础。 甘为群众铺财路 海珍品工厂化育苗科研工作的不断成功,让林建国信心满怀,他觉得只有把成熟的生产技术变成渔民手中致富的“金钥匙”,使海岛海珍品养殖产业实现科技化健康型持续发展,才能使科研成果转换成更大的社会财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栉孔扇贝海上人工养殖已在长岛形成“跑船围海”之势。但问题随之而来,由于苗种产能有限无法迅速扩大扇贝养殖面积。林建国沿诸岛走访渔村,鼓励渔民建扇贝育苗厂,承诺为他们提供建厂及苗种培育技术服务。他为渔民们办起了养殖技术培训班,到渔村育苗厂现场指导育苗生产,无偿传授苗种培育技术,为各渔村育苗厂培养出了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现时这些骨干成为海岛渔养产业“技术掌柜”和“科技能人”,辅带80%的渔民掌握了3个以上海珍品养殖技术,渔养科技转化率和对经济贡献率皆达70%以上。通过近10年的努力,长岛育苗厂数量大增,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苗种培育网络,有效缓解了苗种供应问题。1996年,长岛栉孔扇贝养殖面积达6万多亩,其产量及出口产品一度占全国总量的70%,长岛县成为全国最大的养殖扇贝产地,渔民因养殖扇贝年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长岛县靠扇贝养殖业这一经济支柱产业成为山东省首个小康县。如今,海参连同鲍鱼、虾夷扇贝、海胆等海珍品生态立体养殖成为长岛“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新型高端产业,全县目前年创收30多亿元。 吃苦为乐写人生 祖籍浙江的林建国初来乍到时,被岛上的生活条件吓到了,一年近200天刮风,冬季气候寒冷。但周围的人送来无尽温暖,让他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海岛海产科研事业。“既然把这里当成是自己的家乡,就要铺下身子为家乡干事业!”林建国一直用这样的境界要求自己。他经常连续数月不休息,白天夜晚“连轴转”成了他的习惯。对海岛的艰苦他从未言悔,而是用不断的付出和收获去充写着自己人生笔记。自1997年任长岛站站长后,单位连续10多年被长岛县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单位”,本人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海产科学研究院院级“文明职工标兵”,历任烟台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长岛县政协第一、二届政协委员,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第十六、十七届长岛人大副主任等职务,2014年获得农业部先进个人称号。 58岁的林建国把各种荣誉视为自己信念不变的延续:“我扎根海岛,因为这里不仅有我对科研事业的不泯挚情,更有不断从渔养科技中得到实惠的渔家父老,这是我的价值,也是我的满足和快乐!”通讯员 石其鹏 李琨YMG记者 苗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