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值和产量看,安徽河蟹养殖均列全国第二位
“现在是旺季,每天都捕捞几千斤。 ”杨善人随手捉起一只螃蟹:蟹壳呈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泽。翻过来贴泥的肚脐甲壳晶莹洁白,约摸4两多。“这里出产的螃蟹,品质不输于苏浙地区的精品螃蟹。 ”杨善人说。
身为全省渔业老大的安庆,坐拥万亩以上湖泊14个,水质更是出类拔萃,出产的螃蟹品质上佳,备受推崇。安庆市渔业局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河蟹产量在6000吨左右。
不同于安庆的湖泊养殖,同处长江边上的无为县,采用池塘精养,养殖面积超过15万亩,年产螃蟹1.2万吨,是我省螃蟹养殖大县。
古界明在无为从事螃蟹养殖和销售已十多年,每年10月中旬,香港客人就住在他家里,在将近1个月的时间内,无为的精品螃蟹经他送到香港人的餐桌上。
“所谓精品螃蟹,并不单单指大小,更重要的是品质。 ”古界明颇为自豪地说,去年9月,无为螃蟹送到上海去检验,所有的16项指标全部合格,稳定的高品质也获得市场认可。去年经他卖到长三角地区和香港的螃蟹达500多吨,今年预计超过1000吨,“无为螃蟹”的名头逐步响亮。
“安徽河蟹品质优良,是大闸蟹中的上品。”省渔业局副局长钱东方告诉记者,徽蟹在国内大闸蟹评比中多次获得殊荣,享誉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者走访发现,很多消费者认为,皖产螃蟹虽然名头不够响亮,但绝对称得上质优价廉。
“今年全省河蟹养殖面积达360万亩,其中池塘养蟹60万亩,湖泊等大水面养蟹300万亩。 ”钱东方介绍,从产值和产量看,我省河蟹养殖都排在全国第二位,是名副其实的养蟹大省。
螃蟹逐渐爬上百姓餐桌,消费由“尝鲜”向“吃品质”升级
秋意正浓,是吃螃蟹的好时节。如何挑选螃蟹,是门学问。 “用产地来区分螃蟹品质,比较可靠。 ”无为县农委水产办主任刘映彬从事螃蟹研究20多年。据他介绍,螃蟹品质主要受养殖环境、品种质量和养殖技术的影响。生态条件好、名头大一些的湖泊和池塘,螃蟹品质有保障,价格自然就高。
但如果生态环境好,一般湖泊养出来的螃蟹品质也会很不错。消费者想要物超所值,就得学会识别螃蟹的品质。刘映彬介绍,外观上好螃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往往肉质肥满、鲜美。而水体质量直接在螃蟹身上得到体现,越是干净的水养出的螃蟹,肺部越是白,如果水体有污染就会出现程度不一的黑点。
市场对螃蟹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合肥卖了十多年螃蟹的刘师傅发现,近年来,价格低品质差的小规格螃蟹越来越不好卖了。“今年3两以上的螃蟹很好卖,而且点名要品牌螃蟹的不在少数。 ”刘师傅介绍,过去很多人是买几只尝尝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高品质的螃蟹。
高品质的螃蟹还意味着高附加值。在无为县泥汊镇,记者遇到蟹农江平,他正准备将选剩下的小螃蟹送到批发市场。 “这种一两左右一只的螃蟹,已经没人吃。”江平说,小螃蟹只能作为蟹黄加工原料,一斤只值几块钱。而一只4两重的螃蟹可以卖到50元以上。
消费理念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对螃蟹养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提高效益,就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养精品蟹、品牌蟹。 ”刘映彬说。
全程推行生态养殖,才能确保螃蟹品质,进而赢得市场青睐
安徽,是河蟹生长的绝佳区域。由春至秋,孵化于长江入海口半咸水中的“中华绒螯蟹”一路上游,至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再原路返回入海口繁育下一代。特殊的生命旅程让上述四省成为螃蟹养殖主产区。而我省沿江沿淮湖泊众多,水质清澈,底质粉沙坚硬,更是大闸蟹的”风水宝地”。
过度开发也曾让螃蟹养殖走入困境。在当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质的下降让河蟹个头越来越小,效益也越来越低。“后来请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制定生态养殖技术方案,不但保护了生态,还迅速提高了螃蟹品质。”当地渔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涂已成为“中国河蟹生态养殖第一县”。
“从养殖环节看,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总结、推广池塘和大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钱东方介绍,当涂县的经验表明,通过实施河蟹生物修复技术,养蟹水域环境条件显著改善,让河蟹产业从“养大蟹”转为养“优质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以“种草、投螺、混养、稀放、控水”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技术,被总结为“当涂模式”,向全国推广。
湖泊生态养殖也不例外,2008年,我省探索总结大水面河蟹养殖方法,总结出“大湖面、原生态、稀放养、巧育肥、保品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以渔养水,以水养鱼,保证河蟹品质,实现大水面增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钱东方说。
生态养殖模式在全省已得到推广。在安庆,螃蟹养殖的湖泊水质绝大部分为国家二类。今年5至9月,无为县组织对全县6个水产重点乡镇及2条重要水源河进行采样检测,包括浮游生物、重金属等16项指标全部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