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的浮床上种上海马齿,中上层吊养牡蛎,水体中混养罗非、黄鳍鲷、金鼓、花虾等,底部播养波纹巴非蛤等贝类和江蓠……整个水体处于一个立体利用状态,上中下层均分布着适合其生长的植物和生物,而它们又互为依存,形成一个生态链条,从而达到海洋生物固碳作用。——这就是近日在阳江市海洋生物固碳项目现场会上展出的新型养殖模式。海洋生物固碳养殖场海洋生物固碳项目由中山大学、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和阳江市海洋与渔业局承担,于2012 年开始实施,目前的1000多亩滩涂土塘养殖处于中试阶段。“从目前试验效果来看,养殖效果非常好,单是牡蛎在这种环境中育肥,一个月就可以长2公分。”中山大学黎祖福教授向观摩的与会代表介绍道。据黎祖福教授介绍,这种养殖模式可以优化养殖立体空间:表层为生态浮床进行原位修复,中层为鱼虾海产品生活空间,底层为贝类、藻类生活空间。技术员查看吊养牡蛎这可以很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目的——可利用资源更加丰富,固碳效应,具有多样化的节能、节水、低碳、环保、健康养殖功能实现原位修复保育的同时提升海产品质量和产量。据了解,这个项目实施以来,已建立了贝类增殖、海藻底播增殖、海草床搭建的海洋生物固碳生态修复及保护模式。项目还完善了贝类增殖、海藻底播增殖、海草床搭建的海洋生物固碳生态修复及保护系统;对海藻底播和贝类增殖海域进行了全面、持续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工程对该海域的生态修复效果。海藻底播增殖项目创立了两套关键技术:一是针对海水养殖污染问题,因地制宜研发基于生态位和食物链原理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二是针对不同海产养殖类型、不同养殖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养殖品种,因地制宜构建基于“生物耦联”原理的立体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模式。项目成果下一步将在广东省周边海域进行推广。作者 | 吕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