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丹东8月4日电 (记者 朱明宇)辽宁省丹东市海产技术推广总站4日发布消息称,中国蛤蜊2016年产量创历史新低,已采取大规模人工繁育措施。 中国蛤蜊亦称黄蚬子,主要盛产于丹东的黄海海域。其壳肉呈黄色,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受到亚洲不少国家民众的青睐,目前年销售额8亿元人民币。 据丹东市海产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连年捕捞量增加以及受极端气候等因素影响,中国蛤蜊产量逐年减少。2016年,中国蛤蜊的产量达到历史最低。 从2013年开始,中国科研人员即对中国蛤蜊实施人工育苗。在2年时间里,共培育出1.6亿粒苗种,但规格较小,成活率不高。 2016年7月末,中国蛤蜊人工繁育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培育中国蛤蜊幼贝5412万粒,平均壳长5.5毫米,养殖密度每平方米22万粒。目前科研人员已将幼贝冲洗出池,投放到海滩适宜其生长的大鹿岛海域,随着中国蛤蜊放流成活率的增强,对恢复本地区海洋资源将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在丹东走访中了解到,受上市供应量减少影响,目前中国蛤蜊的价格有所上涨。“如果不采取一些人工繁育的手段,眼下渔船打捞的黄蚬子真是越来越少了。”丹东东港渔民李玉浦告诉记者。 据悉,丹东地区现有海水池塘13万亩、浅海108万亩。据科研人员统计,仅海水池塘养殖一项每年就需要繁育幼贝240亿粒,浅海增殖的需求量则更为庞大,因此未来中国蛤蜊人工繁育项目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