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土、清淤、消毒……昨天中午,湖北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梅店村的程友生和村子里的渔民们正顶着烈日,给1000多亩鱼塘消毒、放水,而往年这个时候,他们大可以睡个踏实的午觉,等着下午鱼贩们把车开到鱼塘边上货。如今,他们争分夺秒开展生产自救,只为尽力减少损失。 新洲区是武汉海产养殖大区,全区渔业养殖水面总共25.6万亩,稻田养虾面积2.23万亩,总量占武汉全市四分之一。然而,一场特大暴雨,让6个街镇的渔业养殖全线被淹,成鱼损失2.2万吨、小龙虾损失1300余吨,面对惨重的损失,新洲海产养殖户咬紧牙关复产。在政府的帮助下,6920万尾鱼苗陆续投放到受灾鱼池,绝收农企补种的蔬菜下周上市,600余户因灾倒房的村民很快将搬进新居,一切可期可盼,生活依旧美好。 盼望鲫鱼年底卖个好价钱 41岁的程友生是土生土长的梅店村人。2009年,他在广东跑运输赚了200万元,随后回乡创业,与10个村民一起承包了村子里千亩鱼塘,办起了月亮湾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农家乐。 然而,这个四村交界的地方与东河大桥民垸溃口处相距不足800米。暴雨之前,鱼市行情大好,眼看500亩的四大家鱼塘和200亩的精品黄鲴鱼就要卖出个好价钱了,谁知7月1日夜里的大洪水冲走了一切,渔民们的心在滴血,程友生几乎绝望。 作为新洲区大型海产养殖户,市、区农委第一时间赶来慰问、调研,海产办工作人员积极想法子给受灾渔民的灾后生产支招。第一时间帮渔民加固池埂、堤坝,每隔几天就对退水鱼池、虾池进行消毒检验。在海产人员的帮助下,程友生等10余个渔民内心不再慌张,他们也积极投入到生产自救中来。 “本来打算放草鱼苗的,但海产专家建议投放鲫鱼苗,生长周期短,回利快。”昨天,程友生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已先期筹集了17万元,购买了200多万尾鲫鱼苗,全部投放入池。 此次,新洲区总共投入6700余万元帮助渔业自救复产,紧急从湖南、广州等地调剂鱼苗6920万尾,投放到受灾鱼池,分类补投鱼苗、鱼种1.2亿尾,恢复精养鱼池9.8万亩,占受灾面积的90%。 如今,程友生和妻子就在鱼塘边搭了个棚子,日夜生活在此,打理着鱼塘,清理饲料仓库(海产品库)。尽管手头紧张,还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但夫妻俩正朝着他们的目标一步步靠近。 绝收农企补种的蔬菜下周上市 在邾城街站桥村,59岁的村民吴广富正和村民们一起给苕尖、小白菜等蔬菜浇水、施肥,而这些蔬菜可在20天内快速生长,生长的土壤正是之前700亩“绝收”的土地。 吴广富说,站桥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面向武汉各大超市提供新鲜蔬菜,而洪水过后,1400亩菜地近半绝收,冷库(海产品库)、大棚全部冲毁,一亩3000元左右的成本全部打了水漂,光他自己就亏了20万元。 为此,新洲区想方设法为这些绝收的农企和受灾的菜农们匹配资金,免费提供部分种子和肥料,鼓励复种补种,修复水毁设施。据新洲区农委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已安排园区项目配套、水毁设施修复、大田种植物、快生菜等资金2000多万元,抢种农作物15万多亩,抢收瓜果蔬菜4万多亩,大宗农作物恢复生产基本完成。 有了政府帮助,吴广富们逐渐恢复了信心,生产自救的干劲越来越足,竹叶菜、苕尖、生菜、苋菜、小白菜等快生菜接近生长尾期,预计下周可上市。 600余户倒房村民将搬新家 在这次洪涝灾害中,新洲有3163户房屋倒塌。灾情稳定后,该区迅速转向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并核定因灾倒塌唯一住房617户,他们将在国庆节前搬进新居。 近年来,新洲进行全域规划,每年建设2至3个中心村,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了把恢复重建与全域新洲建设相结合,该区鼓励和引导因灾倒房户集中安置或按规划恢复重建,并出台了农村因灾倒房恢复重建的奖补政策。617户村民可自主选择原址重建或按全区规划引导,就近在中心村重建或购买房屋。 据新洲区民政部门介绍,政府对农村五保户、孤儿等入住农村福利院或投亲靠友等方式安置的,同样给予每户4万元补贴。尽管房子倒了,但灾民们的心中依然有家。 如今,新洲区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开展得如火如荼,8万受灾村民内心暖了,干劲十足。 记者明凌翔 周迪 通讯员邱新明 王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