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宏/南昌报道 秋日的午后时分,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在江西省新干县沂江乡大洲鱼种场的鱼塘内,负责人姚高根坐在一条小船上,边割空心菜边和记者聊着天:我这池塘既是鱼塘,也是菜地,这是一种新型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据了解,以往在水塘中养鱼,随着鱼的产量增加,鱼粪便以及投放的饲料等,会使水质逐渐变肥,水面长满藻类,不利于鱼的生长。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不断往水里投放“改水药物”,这样又会造成更多污染。 姚高根告诉记者,“鱼-菜共生”,不施肥,不打药,鱼塘水面上空心菜、水芹菜等水生蔬菜长得绿油油;常年不用下药“改水”,水中富营养物质也不会超标,鱼儿长得快品质又好。这种种养模式既降低了养鱼的成本,增加了蔬菜收入,又减少了养殖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 大洲养鱼场共有亲本和苗种标准化繁育池150亩。今年姚高根在其中4个鱼塘中种植了总面积800平方米的空心菜。他预计仅这一项就可以增收近2000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包括水面、土地、空气等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对环保有利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逐渐在各地兴起。 2015年,江西省全省海产品养殖面积655万亩。随着江西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如何采取更生态环保的养殖模式,解决海产养殖产生的污染问题,对保护水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作为江西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从2014年开始,余干县承担了省里的“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子课题项目,并于当年选取了50亩示范池塘,进行“水面种菜、水中养鱼”的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态种养试验。 新干县农业局海产站站长段中华介绍说,这种模式的原理是,在不改变海产养殖原有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适宜的浮床,在海产养殖池塘上栽培适合在水中生长的蔬菜。蔬菜可以吸收由水塘中的氨氮通过系列细菌作用分解而成的硝酸盐生长,解决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从而产生连锁效益,使鱼塘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 据余干县农业局海产站统计,2015年余干县共推广“鱼-菜共生”生态种养面积200亩,取得了亩增加721元收入的好成效。 与此同时,通过余干县海产站技术人员对比,发现“鱼-菜共生”水塘的容氧水平、透明度、PH酸碱度、氨氮、亚硝氮等水质指标,明显优于示范地中环境、养殖条件、技术和密度基本相同的普通养鱼水塘。 余干县农业局副局长邹继兴告诉记者,根据今年新干县与省渔业部门签订的年度示范合同,全县将示范水塘面积扩大到了600亩。目前,各示范点进展情况良好。以后余干县将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同时增加水上种植的蔬菜种类。 相关专家表示,“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保护环境。今后应在总结试验结果、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