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拍照方便,三人一起凑到了张波(中)的摊位前,左为刘淑芝,右为苏岩。 文/图 半岛记者 王虹程 11月7日,立冬。为了抵御寒冷,不少人选择在中午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吃上一顿饺子。而在港东码头上,因为渔船陆续靠岸,正在忙碌的张波、刘淑芝、苏岩三姐妹还没吃上一口热饭。这三个姐妹的丈夫在同一条船上打鱼,每次带回来的海货,三个姐妹一起卖,卖完了的钱晚上回家平均分。这种合作方式,他们已经坚持了三年。 和睦相处,从来没因钱红过脸 男人打鱼女人卖货是港东码头上的老传统了,11月7日当天,因为风大浪急,港东码头上,出海打鱼的船不算太多。螃蟹、鱼、虾、海螺陆续上岸,女人们在自家摊位前忙忙碌碌,卖给前来选购的商贩和顾客。因为渔船常常是中午靠岸,三姐妹的午饭常常是馒头就咸菜。天气寒冷,馒头常常已经是硬邦邦的,码头离家远,有时候喝一口热水都是奢望。 三年前,三姐妹各自从所在工厂辞职,来到码头上摆摊卖起海货,从一开始她们就确定了一起卖货,平均分钱的方式。因为互相信任,三人也从来没有因为分钱的事情红过脸、闹过矛盾。对于经营理念,三人也观点一致。“在码头上要想长久立足,必须以诚待人,不缺斤少两,不乱涨价,不乱要价是必须的,我们卖的螃蟹都是自己船上打的,更不会用外地螃蟹来冒充本地螃蟹欺骗客人。” 待客真诚,卖货还教鉴别知识 因为天天和海鲜打交道,三姐妹对海鲜的门道掌握得比较清楚,遇到好学好问的客人,她们常常毫无保留,教一些鉴别海货的知识。“港东本地的渔民,向来忠厚老实,这些大家也是有所耳闻的。为了防止螃蟹之间互相攻击,造成损失,我们会把螃蟹腿绑起来,有些顾客不了解,以为我们这是养殖螃蟹,我们常常要为此解释一番。其实,区分野生螃蟹和本地螃蟹的办法也比较简单,野生螃蟹夹子长,精神,一碰就会活蹦乱跳。”刘淑芝介绍说。 随着合作日益趋于成熟,三人的效率开始提高,她们又琢磨起了其他方式增收。经过研究,刘淑芝开始推起了虾酱,张波开始加工起鱼肉,苏岩则主要负责卖船上的海货。张波主要加工黄花鱼肉,也有钻子鱼、舌头鱼、红头鱼等,磨成了酱以后,包饺子、馄饨、烧麦、锅贴、包子特别美味,深受食客欢迎。加工鱼酱这活也很不容易,去掉鱼头、鱼肚、鱼杂、刮鳞这些事都得张波自己来干,身上的鱼腥味洗好几遍也散不去。 辛苦打拼,休渔期出去打零工 “儿子上高中,以后正是用钱的时候,做家长的当然要铆足了劲儿工作,累点也无所谓。”张波说,“渔民打的这些鱼很便宜,一开始根本卖不动,后来上网一查,可以做成酱,价格也会提高,我们就买了机器,自学了手艺,因为味道好,没有鱼刺,生意还是不错的。”张波笑着说。 天气逐渐寒冷,再过一阵子,码头上也将变得冷清,三姐妹又开始做起了传统的晒鱼生意。张波也紧跟互联网潮流,时不时就在微信朋友圈当中发个小视频,宣传一下自家的干海产品。每年的6月1日~9月1日为伏季休渔期,三姐妹时间空闲,除了采茶,她们也会出去打个零工,补贴家用。提起这三姐妹,在解家河生活的好人“老逯”感慨万千。“她们三个人,我认识挺长时间了,她们为人实诚,做事不昧良心,辛苦打拼,让人敬佩,另外,她们相互之间的这份信任和团结合作,理应得到弘扬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