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下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农业现代化规划》),对下一个五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各项要点与目标提出了总体规划,可以说是下一阶段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而在《农业现代化规划》中,海产品产量的目标和玉米、棉花、糖料作物一样,被设定为调减,从6699万吨的2015年基期值,调减为6600万吨。海产品产量被调减是由于目前供给已经能够满足需求了吗?如果没有,我国为何要调减海产品产量?由此出现的供需缺口该如何来填补?海产需求增长潜力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相关研究测算,到2023年,我国海产品需求将达到8523万吨,比2013年增长35%,这与《农业现代化规划》中海产品产量目标的6600万吨相比,存在着高达1923万吨的缺口,意味着22.3%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根据现有研究,海产品需求增长情况受到宏观经济、城镇化水平、老龄化程度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增长特征与肉类产品是存在差异的。从收入维度来看,日本韩国在与我国2010-2020年人均GDP相同时期,其人均海产品消费量分别提高25.4%和26.6%,这与上述国研中心测算的我国海产品需求量增长体量是大致相当的。从城镇维度来看,相对城镇居民,目前农村居民的海产品需求量虽然较少,但增长潜力巨大。农村居民对海产品的需求小,除了消费习惯的影响,更大程度是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数据表明,高收入的农民居民,其海产品消费量与城市居民相差无几。另外,和肉类需求不同的是,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海产品需求将存在正向影响。这是由于海产品易吸收易消化,相比肉类更适合老年人食用。一般而言,对海产品的消费需求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有所增加。“东海无鱼”,调减产能已成定局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担忧,是《农业现代化规划》调减海产品产量指标的主要动机。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刘新中在2016国际海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发言指出:“目前全球渔业面临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问题,全球都在寻求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海产品产量、消费量、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同样居世界首位。中国渔业目前面临生产力剩余问题,迫切需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2016年3月,农业部部长韩长斌在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上指出,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鱼类产卵场遭到严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出现了“东海无鱼”的水域荒漠化现象,所以我国将“坚决压减捕捞产能”。除了要压减捕捞产能,对养殖产能的结构性调整也已被提上日程。《农业现代化规划》指出,要“调优养殖布局,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其中,要调整优化淡水养殖,科学布局海水养殖;尤其对海水养殖而言,要“稳定近海养殖规模,调减近海过密的网箱养殖,拓展外海养殖空间”。可见,调减养殖产量的主要力度是放在近海过密的网箱养殖方面。谁来喂饱中国虽然调减产能的理由充分,但摆在市场面前的供需缺口,要如何填平呢?未来,海产品会不会由于相对稀缺性而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呢?我国是世界海产品生产第一大国,产量已连续23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超过60%。如果国内供给都不能满足需求的话,靠进口可以填补这个缺口吗?目前,全球野生鱼类资源都在急速锐减,FAO发布的《2016世界渔业与海产养殖状况》指出:“根据1974年至2013年的全球渔业资源捕捞趋势,可持续渔业资源的水平已经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从1974年的90%下降到2013年的68.6%。捕捞产能调减、近海养殖产能调减、进口捕捞海产品难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拓展外海养殖空间成为了狭窄空间中的唯一选择。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和需求增长的双重夹逼,中国海产品行业将迎来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海产品进口、海产品养殖和海产饲料等相关行业,也许都将渐次步入一个波澜壮阔、巨浪淘沙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