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鲁威 腊月二十七,阳光灿烂。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主城区驱车沿环海公路S704向东行至约30余公里处,左手边一望无际的黄海令人赏心悦目,右手边却蓦然跃出一个巨大的海湾——朝阳港。顺着港里纵横交错的堤坝,我们在大堤上20余家养殖小屋中找到了王春晓的小屋。50岁的王春晓三年前转包了荣成市港西镇龙家村50亩海面养海参,如今弄得“家喻户晓”。2016年他的鲜参春秋两季都是供不应求,这叫人好生疑惑。城里的吃货们都希望我能给他们探听一下秘密。海参粉们急寻粉主。 什么样的地方出海参?当然是深海,是冷水呀。错!记者站在堤上四下环顾,“这片海湾有多大?”王春晓说:“地图上都有。”我看着薄薄冰层下的泥滩,“这片海水有多深?”王春晓说:“夏季大潮不过三五米。”“这样的地方能长出海参?”王春晓说:“再早人们捡到过两斤重的海参。”据王春晓说,“皂埠咀子东的海参虾爬子”那是威海的老名牌。这片海域紧靠“天尽头”成山角,北面黄海,大潮时丰富的营养物质涌入港湾,孕育出大量藻类,成为小海鲜们的极佳饲料。关键是朝阳港水浅,风平浪静,四季光照强,生物多样性好。这里的海参成活率高,取食活跃,生长快。说是人工养殖,其实就是在海湾里拉了一些间隔网,虽投放参苗但不投喂饲料。地理环境优势使海参养殖一年多就能收获,只重达到四五两。 什么样的人能养海参?王春晓并非养参专家,他是环翠区羊亭镇农民,但他在威海及荣成沿海收购经营小海鲜20年,有一个消费朋友圈。他说,养参并不累主要是不好卖。不好卖主要是卖家心态有问题。海里的东西怪了,你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养参的人总希望多放苗,赔过钱的人总希望卖高价回本。2007年,威海发生特大暴风雨,海湾里淡水压得海水上不来,水质骤变,海参都化掉了,许多承包户损失惨重而弃养。王春晓说他规避风险的办法是在夏天雨季到来前把大参先收了,不去贪大贪多。现在他也开始加工干参,30斤鲜参才出一斤干参,一斤80头。他说,一般海参泡发48小时,他的海参需要泡发6天。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产品让他拥有了30余个“私人”忠粉客户。他们稀罕王春晓的春参一肚子参籽,秋参球弹有劲,鸡鸭吃了小海鲜蛋黄都是红色的。 王春晓的账就像朝阳港一样清澈透明。去年他投参苗2000斤,成本10余万元。50亩海面承包费3万元,其实能养海参的深水区不足20亩。总产鲜参四五千斤。鲜参每斤80元,总收入30余万元。纯利润约17万。其实这17万也就是下年的再投入和夫妻二人的生产生活基本花销。这样一算也没啥赚头。王春晓说,朝阳港大桥建成这十年左右,大潮进来的海水量减少了,一般村民养不了海参了。但是海参就得这么自然地养,这么养才能让买参养参的都合适。看我们来了,王春晓不顾零下七八度的天气穿上潜水服破冰下水给我们抓鱼吃。他说,“我一天不下水就难受。”他在海水里忽隐忽现,就像是朝阳港里的一个生态精灵。 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在旋转,各种新区开发建设的工地已破土,朝阳港的潮声被淹没了。王春晓说,我希望政府能永远留住朝阳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