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蚵重镇的云林台西、四湖等沿海地区,受到工业开发衝击,使得浅海域的养蚵区大幅紧缩,且成长速度减缓,因此,渔民为求永续生存特设计活动式浮棚,移往较深海域养殖,蚵棚虽受损率较高增加成本负担,但为了求生存也无可奈何,蚵农们昨天在各渔港码头忙製新浮棚,再将蚵棚及蚵条拖运往外海以因应春蚵放养。 四湖、台西等沿海地区因拥有养蚵最佳条件地理环境,使养蚵面积增至广达数千公顷,加上未受工业废水污染,使得牡蛎肉质鲜美口感好而闻名。 但受到气候与水质的影响,致养蚵区大为紧缩,还有不少失业者也加入争食养殖行列下,致浅海域插吊的牡蛎因数量太过密集,而呈现饱和状态,不但成长较慢,且不少养蚵场遭漂沙覆盖难以生存,所以,业者为求突破窘境,特设计活动式浮棚,将寄养的蚵条分苗运往外海再度放养。 蚵农叶福川表示,云林沿海在每年农曆一、二月后开始育养蚵苗,以因应春季蚵种放养之需,因此,在各渔港码头滩区到处可见渔民忙著赶工製造浮棚。 蚵农们指出,製作一艘3.4丈大的浮棚,约可吊挂千条牡蛎蚵苗,然受到物价高涨,竹子、铁丝及橡胶泡棉全涨,每座成本也由4万多元涨为6万多元,虽比过去浅海插竹式的蚵棚作业较方便,收成量也较好,可是浮棚得1至3年更换一次,且遇大风浪时,蚵条也很容易遭风浪冲失造成严重损失,投资成本儘管较高且风险也大,但为了求生存祇好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