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国内一饲料行业协会媒体发布广东海产料最新版图,文中提到,2016年广东省海产饲料总产量为458.16万吨,同比增长2.77%。其中,在草鱼和罗非鱼养殖带动下,淡水饲料产量为336.18万吨,同比增长6.04%。草鱼饲料需求190万吨,罗非鱼110万吨,同比增长10%左右。而海水饲料产量为121.98万吨,同比下降5.28%,其中对虾饲料80万吨,金鲳鱼饲料产量大涨至20万吨,增幅达到33%;生鱼饲料产量30万吨,增幅21%;海鲈饲料产量则降至16万吨,降幅高达2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国内海产料生产形势一片大好,各家生产企业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不曾停止扩大生产的脚步。不断推进的市场整合帮助企业脱离了低价竞争的泥淖,依靠“量”来取胜,规模经济效应日益明显。在这个时期,很多的企业面临着无休止的价格战,甚至比破产对企业的影响更深。然而,通过对各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以上数据似乎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反映中国海产料市场的行情。首先,谈海产料行业发展,不可脱离的一项指标就是饲料转化率(单位风干饲料重量与所得到的动物产品重量的比值),饲料转化率越高,产量越低。一家对虾养殖公司员工 表示,目前国内对虾养殖饲料转化率偏高,在1.9左右,这和媒体报道的0.8-1.5偏差有些大。而且据他推测,国内对虾饲料产量应该在130-150万吨,比官方给出的数据高出一倍之多。对此,广东省海洋和渔业部门给出的解释是,2016年对虾饲料质量普遍下降,投入池中后易被分解或沉底,导致饲料用量大大增加。目前,包括通威、海大、恒兴、新希望六合等在内的几大海产料生产企业均开始研发高端水饲产品,而且销售良好。而正大集团在这方面的业绩似乎并不十分乐观。受到恶劣天气条件不利于对虾养殖的影响,2015年正大海产料销量为40万吨,和上一年相比降幅12.8%。而根据农业部数据,2015年全国海产料产量同比减少7%。而各省统计局通过收集排名前20的企业产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显示降幅竟高达19%。不过鉴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有差别,所以数据出现偏差并不意外。可能正是因为困难时期更能激发斗志,今年国内最大海产料生产企业通威集团订下了一年生产200万吨的承诺,而且在2020年产能目标是400万吨;而作为又一巨头,海大也不甘示弱,宣布2017-2018年,公司产能每年要增长20-25%。两家企业能否完成如此宏伟的业绩,大多数业内人士仍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