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平潭综合实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在平潭流水海域采集的牡蛎样品中检出麻痹性贝毒超标,该毒素具有较高危害性,且烹煮不能消除。记者从当地海洋渔业部门了解到,当地已关闭了检测出贝毒的养殖生产区,并将流入市场的牡蛎全部下架销毁。 据了解,平潭流水海域检出有毒链状裸甲藻细胞密度低于赤潮基准密度,未发生赤潮现象,在该片海域采集的鲍鱼样品未检出麻痹性贝毒,牡蛎样品中检出麻痹性贝毒超标。平潭流水海域是当地的重点养殖区,养殖面积达几千亩,主要养殖海蛎、花蛤、海带、紫菜、鲍鱼、贻贝等。 省海洋与渔业厅16日要求,平潭综合实验区农村发展局立即关闭检出贝毒的养殖生产区,暂停海产品采捕上市,开展麻痹性贝毒定期跟踪监测;同时要做好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公众和渔区养殖户推送相关信息。 记者获悉,平潭目前已对贝类产品进行严格管控,关闭了检出贝毒的养殖生产区,暂停海产品采捕上市,开展麻痹性贝毒定期跟踪监测;同时将已流入市场的牡蛎全部下架并销毁,并通知各辖区农贸市场、超市暂停售卖贝类海产品,通知各餐饮单位暂停制售贝类海产品。此外,平潭将扩大各个海域海产品的跟踪监测范围,继续对链状裸甲藻和其他有毒赤潮生物开展加密监视监测,直至各海域海产品未检出麻痹性贝毒。 据了解,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约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中毒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福州晚报记者 王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