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忠旗是浙江舟山定海人,却扎根在嵊泗多年。他是嵊泗县海洋科技研究所所长,也是海水养殖方面的科研人员。工作10多年,他把一批又一批优质海产苗种送到了养殖户的手中。 在嵊泗,有顾忠旗这样的科技人员“驻扎”,对海岛上的海产养殖户来说,那就是一个“宝”,让他们珍惜与爱护。顾忠旗则希望自己团队能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当地的渔民和企业,创造更多财富,守护嵊泗这片海域。 高材生选择扎根小岛 顾忠旗大学时选的专业是海产养殖。选择就业时,他认为在偏远海岛嵊泗搞海产养殖研究,或更利于将他的研究成果转化利用。因此,他最终扎根在嵊泗,不管家人如何要求他调回市里,他依然坚守在海岛上。 2007年,刺参笼养在嵊泗兴起,养殖渔民急需技术指导。顾忠旗临危受命,次年即主持开展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浙北海域刺参规模设施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天都在各个小岛上奔波,哪里有刺参养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为了获得更多更翔实的数据,项目设置了7个试验点,都在不同的小岛上。顾忠旗每半个月都要在所有养殖试验点小岛上跑一遍,采集数据。有时出海遇到大风浪,一脸书生气的他,经常吐得头晕目眩。 由于顾忠旗热心、专业、负责,养殖渔民都把他当知心朋友,“争抢”着找他到养殖场去指导。两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建立了适合浙北海域状况的生态筏式吊笼养殖模式,也解决了养殖渔民在刺参笼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扎根基层硕果累累 除了“所长”一职,顾忠旗还有一个身份——科技特派员。自2012年任职至今,已有5年了。 2013年,顾忠旗作为黄龙乡科技特派员,为该乡“引”了一条新财路。他向嵊泗县科技局申报了科技特派员项目“虾蛄地笼暂养技术开发”课题。他认为,虾蛄地笼暂养能够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虾蛄资源,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他通过建立虾蛄地笼暂养的模式,有效缓解虾蛄集中上市带来的滞销难题。事实证明,该技术在黄龙乡推广后,虾蛄身价大大提高,累计为当地渔民增加经济效益80万元以上。 除了申报科研课题为当地渔民致富创业,他也不忘记给这些基层的“创业者”授课,引导新理念,引进先进技术。因此,顾忠旗下基层授课的时间也就变得多了起来。 仅是在黄龙乡“下派”的这一年,顾忠旗累计走访渔农户近100户,开展科技培训讲座2次,培训渔农民320人次,帮助渔农民及相关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余项。 除了黄龙乡,他先后在枸杞、嵊山及五龙等乡镇“驻扎”,履行科技特派员职责。多年的工作交往,让顾忠旗与很多养殖户、企业家成了好朋友,成了他们口中的“科技保姆”。 新育品种力争规模养殖 今年5月,由顾忠旗负责的葛氏长臂虾(俗称“红水头”)人工育苗获得试验性成功。随后,100多万尾虾苗在泗礁本岛海域成功放流。这是嵊泗继小刀蛏、等边浅蛤、黄螺等人工育苗成功后的又一次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顾忠旗觉得,从资源保护上来说,这个品种需要补充。从经济价值上来看,葛式长臂虾则有望成为能创收的高价养殖新品种。 从今年3月初开始,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一起投入到了培育葛式长臂虾的人工育苗试验中。即使在经历着亲体一次次的死亡,成功率极低的情况下,他们都没有放弃。 为了摸索虾苗最适合的生长环境,顾忠旗采用对比的方法,设定了不同的水温、光线、饵料条件,并定期观察虾苗的生长情况。每天,他都自己为虾苗投食、换水,确保虾苗健康成长。这一月,他在“产房”内几乎寸步不离。明年,他计划要对葛式长臂虾苗种进行规模化培育技术的攻关。 (原标题《顾忠旗:扎根海岛10多年 多项海产养殖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原作者陈斌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