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区东林镇泉庆村凭借一条鲈鱼,拿下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村里鱼塘虽没有增多,却因产业升级而越来越大——千亩鱼塘巧扩容59岁的沈柏根是吴兴区东林镇泉庆渔业特种海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老沈这几天特别忙碌,因为合作社的“泉佳潭”牌鲈鱼前不久成为了国家级的特色品牌农业,他要和社员商量如何进一步打开产品市场,而另一头,村里老的鱼肉加工厂引入了新资本,正在扩容升级,刚建好的100吨容量大冷库(海产品库)需要调试,他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 “今年,泉庆村凭借鲈鱼入选全国第七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东林水乡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上,泉庆成了生动示范。”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天柱告诉记者,泉庆是一个老牌渔业村,村里共有1650余亩的鱼塘,是该区水域养殖面积比重最高的村之一。近年来,泉庆这片“水晶宫”的面积没有增多,却因为产业升级而越来越大。 走在村里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记者看到间隔鱼塘的是一条条经纬纵横的柏油路。 62岁的合作社社员姚水芳养了50亩特种海产,有白鱼和黄颡鱼,去年他靠卖鱼就卖了30万元。“过去这里都是老鱼塘,不敢养好的品种。”老姚告诉记者,园区1100亩鱼塘以前浅得像个盆子,遇到大水鱼就容易逃出来,而田埂细得像根棍子,鱼贩的水箱车开不进来,得划船来收货。 原来,泉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推行了鱼塘个人承包制,但由于一年一招标,易主频繁,所以无人肯在鱼塘的基础设施上砸钱。“老鱼塘改造势在必行,我们花了3年时间,终于将这里改造成1100亩标准鱼塘。”沈柏根说,随后村里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现代渔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样面积的水域,可效益却不一样了。老鱼塘改造后,合作社开始推动品种升级,由传统四大家鱼逐步升级到白鱼、黄颡鱼和鲈鱼等特种海产,改造后第一年的亩均利润就增加了2倍。这片老鱼塘过去单家独户经营需要近百户村民,而如今只需要20多户养殖大户就能搞定。 这次扩容让泉庆的海产养殖户兴奋不已。“后来合作社有了‘泉佳潭’牌,海产品开始销往全国各地,上海也有东林的鱼在卖。”社员费正华说,他当年还在上海养鱼,后来看到家乡的鱼越来越有名堂,便返乡加入合作社,在家门口创业了。 老鱼塘已经有了新生,但扩容仍未停歇。 4年前,合作社引入了一家名叫湖州农鑫食品有限公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合作社及农户所产的海产品进行深加工。沈柏根告诉记者,临近过年是厂里最忙碌的时候,生产各种鱼肉加工品,“一开始就做最普遍的青鱼干,后来我们还开发了爆鱼、醉鱼和糟鱼多个新产品,销售市场也增加了不少。” 加工后的鱼产品比活鱼的身价翻了一番,产业链的延伸让鱼塘产值倍增。“改造后的新加工厂还能加工白鱼和鲈鱼,而且能做冷链,我们的鱼销路就更加不用愁了。”姚水芳说。他口中的新厂是由来自湖北的规模企业投资改造的,项目也是通过合作社牵头入驻该村。项目负责人卢灯表示,该项目海产品加工采用急冻技术,并在泉庆建立仓储,预计年产值超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