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史欣欣)利用稻田养淡海产品,既可获得产品,又能利用养殖物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这种共生、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殖,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的最佳效果。这样一举多得的农渔生产方式在济宁市任城区不少地方已经试验了多年,原本一年两季的麦稻田变成了虾、蟹、鳖、泥鳅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 日前,记者来到喻屯镇的一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项目基地。放眼望去,尽是绿油油的优质单季水稻,没走多远就能看到一个两三米宽的小水池,稻田里密密麻麻的水沟像毛细血管一样,最后汇入小水池。据任城区海产局副局长刘士建介绍,每当夏季天气炎热、水沟水位偏低时,虾蟹等水生生物就会游进小水池,晚上再回稻田觅食。 稻田减产却不赔钱 每亩纯收入还多了三千块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果想采用稻田综合种养的模式,每亩地就要减少两分地用来做水渠,水稻产量也因此减产10%左右,而农民们的收入却比之前高了不少。 “想养虾,种水稻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撒化肥、喷农药,不然这些虾螃蟹都活不了,必须得少用或者不用农药化肥。一年下来水稻虽然有减产,但咱这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卖价能比一般的稻子每斤多卖近2倍的价钱。”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小龙虾的主要食物是杂草,他们不用打农药除草。而且,小龙虾的排泄物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施肥的环节费用也都省去了。 养殖户说,“以前种水稻每亩地要使用50斤磷肥、60多斤氮肥及少量农药,加上种子差不多要花800多块钱,水稻产量也就1000斤左右,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 现在,推广了稻田综合种养之后,农民们一亩地可以累计捕获300斤左右的龙虾,净利润就在3000元左右。“俺现在是天天有虾卖,就开始投放60斤虾苗,后面就是捕大留小、随捞随补,而且根本不愁卖。你前一天说今天出虾,恨不得天不亮就有人在等着了。”养殖户说。 合作“经营”育良田 多地考察“混养”新模式 随后,记者去到位于唐口街道的济宁利民渔业合作社,这块稻田有660亩,今年年初完成改造,6月份完成插秧、鱼苗放养等工作。负责人谭圣延自2014年就开始采用稻田综合种养的模式,他对于“混养”有着更为具体细致地了解。 “我从农民手里流转来土地的价格是每亩1300元,农民辛苦种一年地的纯收入也就差不多跟这个价格等同。”谭圣延说,通过项目带动,不仅使附近村庄土地得到高效率利用,同时解放了劳动力,农民还可以来合作社工作,从而增加了收入。 “在做这个项目之前也是去过不少地方考察,像钱江的模式就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很成功了。盘锦地区是稻田混合养螃蟹效果也不错。”谭圣延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从事的是更高效的“虾稻共作”模式,按照相关的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效益比以前翻了番。“我们现在这种模式,一季可产稻谷1000斤左右,一季小龙虾可产虾300多斤,螃蟹也能在200斤左右,这样一亩田的‘种养’两项加起来纯收入就能有4千多到5千块钱,是过去种一季稻谷收入的3、4倍。”济宁利民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圣延说。 “以前在稻田开挖简易的围沟,小龙虾在围沟里放养,稻田排水整田的时候,就把小龙虾捕捞出售。现在都是进行系统化圈养,科技含量也随之提高,技术也越来越规范,利用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谭圣延说,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让农户综合经济效益提高明显,同时,一年种一季稻能让土地得到修养,稻田的虫少米质也好。 保生态促增收 稻田混合种养实现双赢 “稻田养鱼因地制宜,既保持了生态,又能给农民创收,是双赢的选择。”任城区海产局副局长刘士建向记者解释说,“这种模式通过虾沟水渠改造以及农药化肥用量减少,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而且稻草还田,使大量有机质转换为小龙虾饵料,这不仅增加了小龙虾产量,还改变了焚烧桔杆的现象,同样保护了环境。” 目前,推广稻田混合种养模式的项目亩产稻谷约500公斤,产值5000元左右。按照海产品收获50公斤,产值3000元计算,每亩地的总产值就在8000元以上,利润达3000元,较稻谷单种每亩利润提高1500元以上。“现在这里是基本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发展新路子。”任城区海产局副局长刘士建说,以前无人问津的冷浸田、抛荒田,现在流转价格每亩达到1200余元,同步带动了唐口、喻屯等区域农田耕地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