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箱养鱼收入不菲却破坏环境,老支书带领村民另谋出路驱车从灵川县公平乡政府出发,20多分钟后就来到了岩山村委毛村一个名叫下涔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层峦叠翠,山脚下有一大片水塘,水质清澈,塘边是一排排用红砖与木板混搭砌成的养殖场。见有人来访,一只只模样特别的山羊咩咩直叫。正在喂羊的涂荣生马上迎了过来。这位皮肤黝黑、背脊宽大、脸上挂着笑容的老人,就是新江涂氏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今年60岁的涂荣生,曾是新江村委的老支书,在任时带领村民发展养鱼,卸任后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牧羊人。“我原先是在青狮潭水库(海产品库)里搞网箱养鱼的,因为我们新江是库(海产品库)区移民村,几乎没有田地,都在水库(海产品库)搞网箱养殖。”涂荣生回忆说,他是新江村最先搞网箱养鱼的村民之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涂荣生和家族的几个人就试水网箱养鱼,随后,库(海产品库)区周边村子的村民纷纷效仿在库(海产品库)区用网箱养鱼。到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前,库(海产品库)区网箱养鱼达到高峰,涂荣生当时网箱养鱼的面积也达到了200多平方米,年纯收入10多万元。“收入是不错,但环境却被破坏了,青狮潭库(海产品库)区的水质每况愈下。”2013年,为了保护青狮潭水库(海产品库)水质,市政府下令取缔青狮潭水库(海产品库)网箱养鱼,涂荣生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拆除了网箱。网箱没了,村民们靠什么吃饭?2014年5月,涂荣生作为养殖带头人,在县畜牧海产局的引导下,带着几户拆除了网箱的村民,到四川考察大耳羊养殖项目,不等不靠、另寻出路。不断探索生态养殖,带领村民重新找到致富的“钥匙”“我们这里本是山区,靠山吃山,山里的环境应该适合养羊。当时我也了解到市场上山羊能卖好价钱,并且山羊的繁殖能力强,再加上桂林养这个品种的人比较少,一边考察我就一边在想,大耳羊养殖应该能搞出名堂。”涂荣生说,考察回来后,他就和一同考察的5位村民各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养殖场,并成立了村里第一家养羊专业合作社。“最初我们从四川那边买回100多只山羊,但由于不懂技术,没有打疫苗,不到一个月,这批山羊死了大部分,损失了30多万元。”涂荣生感慨,第一次养羊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灰心,反而激发起战胜困难的信心。为了更好地掌握养殖技术,几个合伙人先后到外地咨询同行,还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学养羊技术,然后又到四川买了100多只山羊。“这次有了技术做支撑,顺利多了。”涂荣生告诉记者,他们利用自己的库(海产品库)底田种黑麦草喂养山羊,几个人总共种了30多亩。“现在我们一共饲养了600多只大耳羊,只用麦草和玉米秆来喂养。而且羊圈都是开放式的,它们随时可以去山坡上散步,这样放养出来的羊身体健康,肉质也更好。”涂荣生说,如今他饲养的山羊平均重量在80—100斤,按每斤售价20元来算,卖一只山羊的收入大概在1600元至2000元之间。“目前,一年下来我和5个合伙的村民每户能收入10多万元。”涂荣生笑着说。经济效益可观,“老支书山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邻村、邻县的村民纷纷来到涂荣生这里购买大耳山羊回去饲养。“我们现在是自繁自养,有3头努比亚公羊。成本比以前少些,收益自然多一些。”涂荣生希望能不断完善合作社的各项功能,带动村民一起养羊,一起致富。“2015年底,我开始加入合作社养殖山羊,现在已从最初的20只发展到了40多只,年收入也达到了6万元左右。”新江村贫困户涂海青说。在涂荣生的努力下,合作社的效益越来越好,带动作用逐渐显现。2015年涂荣生向政府申请了20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完善合作社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养殖场已扩大到了60多亩,合作社已经是一个具备一定规模和功能完善的养殖小区了。涂荣生告诉记者,他正计划将这里打造成更高规格的国家标准化养殖场。“我们在养山羊的同时,还利用这里的山泉水养鱼,都是无公害的。”涂荣生指着羊圈前一片宽阔的水面说,鱼塘里的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鱼塘有30多亩,如今已经养了20万尾鱼,包括鲤鱼、草鱼、乌草等鱼种。养鱼需要饲料,涂荣生就利用羊粪发酵后用来养蚯蚓,以蚯蚓作为鱼料,这样生态循环的养殖模式可以把污染降至最低。“鱼塘里的鱼已经养了一年多,现在大的都有五六斤了。”涂荣生告诉记者,由于养殖小区依山傍水,生态环境好,平时经常有人来这里钓鱼,吃农家饭菜。他准备再搞一个农业休闲山庄,让来这里的游客品尝到地地道道的农家风味,也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其中,一起搞特色种养和经营,重新找到致富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