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张元媛 核心提示 见证了恐龙和猛犸的繁盛与灭亡,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活了1.4亿年,野生中华鲟如今遭遇灭绝危机。 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野生中华鲟,在长江里已经不足百条。更为残酷的是,科学家们已经连续两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产卵了。 中华鲟数量为何不断下降?野生中华鲟会灭绝吗?科学家们又有何对策? 4月12日,2015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江段举行。当3000尾子二代中华鲟放流长江,我们把这些问题抛向茫茫江水,试图寻找个中答案。 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2014年11月至12月,长江宜昌段葛洲坝坝下,科研机构的考察船出没。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季节到了。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的专家齐聚宜昌,他们中很多人内心忐忑:2013年首次确认中华鲟未进行自然繁殖,2014年度,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科学家们动用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包括声呐探测、江底采卵、水下视频等等,依旧没有在长江发现中华鲟进行自然繁殖活动。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这已经是连续两年没有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了,这意味着,未来最小的野生中华鲟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按照最保守估计,这批2012年的中华鲟最大能活40岁,也就是再过37年,整个物种有可能将在自然界消失。 科研工作者回忆,上世纪50年代,每年游回长江繁殖的中华鲟,规模在1万条左右,70年代下降到每年一两千条,到了90年代,每年有500多条。最近10年下降更快,每年回江繁殖的不足100条。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水质污染致中华鲟难续香火 高勇表示,野生中华鲟目前面临繁殖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种群数量减少,二是雌雄性比失调,三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 有权威研究表明,长江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和幼鲟的发育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有科学家发现,长江野生中华鲟的鱼卵中含有TPT(三苯基锡),浓度足以使幼鱼致畸。2001年后,科研人员不断在长江发现躯体畸形和无眼的中华鲟幼鱼。 与此同时,受环境变化影响,野生中华鲟雌雄性别比例一路走高。数据显示,2005年中华鲟的雌雄比例达到7.40:1,目前已接近10:1。这意味着,即便雌鱼产下大量卵子,也无法受精繁殖。 另一项研究表明,中华鲟雄鱼的精子活力也在下降,上世纪七十年代,取出的中华鲟精子可剧烈运动4分钟,2008年的运动时间却不足1.5分钟,存活寿命也从29分下降到15分钟。繁殖难度进一步加大! 放流中华鲟旅途坎坷 自1984年首次放流6000尾中华鲟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经累计人工繁殖并向长江中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超过500万尾。随着子一代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成功,逐步使中华鲟的人工增殖放流摆脱对野生亲鱼的依赖,让抢救性保护这一物种,有了一线希望。 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修复研究室姜伟博士介绍,根据去年的调查结果,放流的中华鲟被误捕的概率比较高。在九江附近江段,一些放流的中华鲟被螺旋桨误伤,有一条中华鲟头部都被打断了。“从宜昌到上海的旅行,放流的中华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姜伟博士说,去年超声波标记了18条中华鲟,到南京的时候接收到了5个信号,到了临近河口的江阴,只接收到两个超声波的信号。“希望在沿江生产作业的人员,看到中华鲟受困、受伤,能够及时的把它保护起来。” 既然可以人工培育,为什么还要如此重视野生中华鲟保护?高勇解释说,经过了上亿年时间,野生中华鲟身上保留着许多生物进化的痕迹,因而成为人类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誉为是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 探访中华鲟研究所 科研人员怎么帮中华鲟续香火 30余年,科研人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帮助濒临灭绝的中华鲟续香火。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就跟着记者去看一看吧! “精子冷冻法”保种 中华鲟大多少夫老妻,这主要是因为雌雄鱼不同步成熟。雄鱼最早9年成熟,平均需要15年成熟,而雌鱼最早需要14年左右成熟,平均则要到25岁才成熟。 15岁“少夫”娶25岁“老妻”,这对人工繁殖来讲是一个挑战。 科研工作者采用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把中华鲟爸爸的精液冷冻起来,这样如果遇到雌性亲鱼成熟而没有其他雄鱼成熟的情况下,就可以使用冷冻的精液,保证中华鲟人工繁殖的顺利进行。 “鱼苗幼儿园”护幼 在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设计制作了专门的“鱼苗幼儿园”,提供中华鲟宝宝的存活率。 在自然繁殖过程中,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鱼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不稳定,绝大部分鱼卵都会夭折。在“鱼苗幼儿园”中,科研人员构建了恒温自流水、循环水两种模式的多套养殖系统,实现了水温、水质等水环境的最优条件,避开自然环境中鲟鱼宝宝们生存的主要问题,帮助小宝宝们健康长大。 淡水中度“青春期” 中华鲟是出生在淡水,大海里成长,然后再回到淡水产下下一代。它们在海水里要经历“青春期”的变化,完成性腺的早期发育。 全人工繁育的中华鲟要在淡水中度过“青春期”。 科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中华鲟性腺发育的关键因素是水温。在整个“青春期”中,温度曲线的变化关乎中华鲟性腺的发育进程。 科研人员提出了“淡水环境下周年水温过程调控中华鲟性腺发育人工诱导技术”。这项技术帮助子一代中华鲟在淡水下完成了“为人父母”的成长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