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梁有昶 张淑惠 “这座海上渔场从中国青岛一路用船运到挪威来,希望到时能把这里养殖的三文鱼运回中国,作为我们的感谢!”挪威萨尔玛集团投资者关系主管吕纳尔·西韦特森兴奋地对记者说。 12月的这个时候,挪威中部的白天只有4个小时左右,难见阳光。此时,北大西洋挪威海弗鲁湾海域风高浪急,记者乘坐的快艇在大海中摇摆不定,而旁边的海上养鱼平台“海洋渔场1号”却稳如磐石、岿然不动。 这座大型养鱼平台是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由中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建造。平台呈圆形,直径为110米,总高68米,水下部分45米。整个设施由8根缆索连接海底固定,可抗12级台风。 在“海洋渔场1号”的正中央,有一座5层楼房,其中包括总控制室和人员住宿区等设施。渔场外围立着12根巨型钢柱,钢柱之间有渔网把渔场团团围住。作为现代化海上养殖装备,这座渔场安装有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监控设备100多个,在鱼苗投放、喂食、实时监控、渔网清洗等方面,系统都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 这一渔场最多可容纳9人在深远海作业和生活,一个养殖季可实现养鱼150万条,出产三文鱼约8000吨,产值在一亿美元以上。西韦特森说,“海洋渔场1号”今年9月运抵这里,在完成固定安装之后已经投入110万条小三文鱼。目前这些三文鱼生长良好,预计在明年秋天长到5公斤以上就能上市出售。 现阶段“海洋渔场1号”随时有7人值守,工作人员采取轮班制,一般工作一个星期,然后休息一个星期。“这些工作人员待遇很高,月薪大概有6.7万克朗(约合人民币5.4万元)。”西韦特森笑着说。 位于挪威中部的特伦德拉格地区是世界最重要的三文鱼养殖区域之一。在该地区的海岸和峡湾区域,建造了很多传统的三文鱼养殖场。但近海密集养殖存在鱼病多发和拓展空间有限等不利因素,因此远海养殖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西韦特森介绍说,三文鱼的自然生活环境是在海洋里,只是在繁殖期才进入峡湾。海洋里温度适宜,海水交换率良好,水中养分也更充足。以前远海养殖的问题是没有足够坚固的设施,现在这个海洋渔场有助于更加充分地利用海洋空间。 “海洋渔场1号”试验项目是挪威萨尔玛集团战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得到挪威政府支持,旨在把鱼类养殖从近海引入到远海。该项目共有挪威国内外16家公司参与合作,其中渔场主体结构的制造和重要系统组装全部在中国完成,标志着中国制造填补了深海养殖高端装备的空白。 离开“海洋渔场1号”,快艇在颠簸的大海里航行大约40分钟后回到萨尔玛集团总部所在的弗尔岛。这里有一座年处理能力为15万吨的大型自动化三文鱼处理厂,目前所处理的三文鱼都来自传统渔场,预计未来将有很多深海渔场养殖的三文鱼被运到这里。 “这是一个世界首创项目,我们的目标当然是希望未来建造更多这样的渔场。”西韦特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