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海产品养殖巨头萨尔玛集团负责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海洋渔场1号”在挪威运转良好,首批在该渔场养殖的三文鱼有望在明年秋季上市出售。 9人养鱼150万条 萨尔玛集团投资者关系主管吕纳尔·西韦特森介绍说,“海洋渔场1号”由中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武船)总承包建造。平台呈圆形,直径110米,总高68米,水下部分45米。整个设施由8根缆索连接海底固定,可抗12级台风。 在“海洋渔场1号”的正中央,有一座5层楼房,其中包括总控制室和人员住宿区等设施。渔场外围立着12根巨型钢柱,钢柱之间有渔网把渔场团团围住。作为现代化海上养殖装备,这座渔场安装有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监控设备100多个,在鱼苗投放、喂食、实时监控、渔网清洗等方面,系统都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 这一渔场最多可容纳9人在深远海作业和生活,一个养殖季可实现养鱼150万条,出产三文鱼约8000吨,产值在一亿美元以上。西韦特森说,“海洋渔场1号”今年9月运抵这里,在完成固定安装之后已经投入110万条小三文鱼。目前这些三文鱼生长良好,预计在明年秋天长到5公斤以上就能上市出售。 中国制造脱颖而出 位于挪威中部的特伦德拉格地区是世界最重要的三文鱼养殖区域之一。在该地区的海岸和峡湾区域,建造了很多传统的三文鱼养殖场。但近海密集养殖存在鱼病多发和拓展空间有限等不利因素,因此远海养殖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海洋渔场1号”试验项目是萨尔玛集团战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得到挪威政府支持,旨在把鱼类养殖从近海引入到远海。2014年,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同时投标,萨尔玛集团最终将项目交给了报价并不低的武船集团。集团创始人古斯塔夫·魏佐说:“我们开始谈判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信心,他们的积极态度,他们想做这个项目,他们完成了,他们极其专注。” “海洋渔场1号”项目渔场主体结构的制造和重要系统组装全部在中国完成,中方用时380多天就在各方面均达到甚至超过客户的目标。标志着中国制造填补了深海养殖高端装备的空白。 海上养殖前景广阔 西韦特森表示,“海洋渔场1号”是海上养殖的“划时代”装备,对挪威、中国都是如此。“这是一个世界首创项目,我们的目标当然是希望未来建造更多这样的渔场。” 业内人士指出,像“海洋渔场1号”这样的大型装备式、智能化、自动化将是这一装备制造的主导方向。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海洋渔场1号”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各国渔业养殖模式的升级换代,这样的设备市场潜力巨大。 据估算,北欧及北美海域共需500台套,约300亿美元。从国内市场看,仅考虑南海海洋资源情况,可形成约3600亿元渔业装备市场。(新华社记者梁有昶、张淑惠、冯媛媛、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