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强吃力地收扇贝笼,这个大家伙重100多斤。 一场寒潮刚刚过去,残留的积雪预示着寒冷仍将继续。正如海上的生计,风浪、严寒也不能阻挡渔民在风波里出没。 1月16日,威海,大雾,海上北风5到6级,温度2℃到5℃。对于渔民来说,这种天气是冬天里的好天。 入冬后,海上多大风大浪,小渔船每月能出海的时间不足半月。而这样的天气下,他们必须赶在下一次的风浪之前去把“种”在海里的扇贝尽可能多的收回来。 二人在活动空间不到20平米的小船上劳作。 在威海市中心渔港的码头上,陈世界跑前跑后,有时卸笼子,有时分拣扇贝,有时装箱。他既是老板,也是工人,“自己再不忙活,本钱都挣不回来。”37岁的陈世界是安徽人,他雇佣的工人也大多来自安徽、河南等地,“本地人有钱了,不再遭这个罪了。”在威海跑船多年后,陈世界把积蓄用于海产养殖,但这同样是靠天吃饭的行业。 陈世界有两艘养殖船,往返码头和海上负责采收和运输,每艘船上配两名长工。长工的工资是按月结算的,不管出工与否,每月工钱都是6500元。 扇贝采收季有三个多月,但真正能采收的时间有限,因此每天都极为繁忙、劳累。没有午休时间,短暂的休息时间也就是午饭时间,陈世界开车把馒头、饭菜和热汤拉来,工人们脱去手套便直接吃饭。附近是孙家疃边防派出所设置的海疆书屋,这里更多的时候成为渔民们洗手、吃饭、喝热水的场所,边防民警也往往会多备上几壶开水给他们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