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0多亩海产养殖退出历史舞台 1月29日从宜兴市农林局获悉:在沿太湖3公里缓冲带区域,已有337户海产养殖户签约了退养、治理协议。待区域内600多户养殖户整治到位后,沿太湖3公里缓冲带内将不再出现无序养殖。整治期间,通过退渔还耕还林还湿工程、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等措施,逐渐将此区域打造成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带。 海产养殖影响着水环境质量,尤其是养殖尾水氮磷排放指标高对水生态环境影响较大。“2008年,宜兴曾进行过一轮海产养殖污染治理。2017年6月,该项工作再度提上日程。”宜兴农林局海产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整治范围、力度等都大幅度提高,整治区域为沿太湖3公里缓冲带,涉及芳桥、周铁、新庄、丁蜀4镇620户养殖户,面积达13000多亩,确保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整治任务。 区域内整治以渎边公路为分界线,渎边公路以东区域全面退出海产养殖。在太湖大堤内侧200米区域内全面恢复生态用地,从源头上严控海产养殖污染,退养农户按标准享受补偿。“此次整治,丁蜀涉及面积2000多亩,数量在宜兴最多。”丁蜀镇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该镇已引进水生蔬菜项目,计划引导农民种植莲藕、芡实等水八仙作物。除此之外,宜兴林业站正在做太湖防护林、湿地小区建设等规划,把沿太湖地区建成生态观光农业带。 渎边公路以西区域实行退治结合。该区域内农户若因多种原因暂不能退出养殖,必须提取不少于10%的面积用于建设养殖废水生态净化体系,同时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立养殖废水循环回用体系,确保所排养殖水达到太湖流域海产养殖标准废水排放标准;水质不达标的,强制退出。“近几年里,我们在徐舍、和桥等多地进行了稻鱼养殖、稻虾养殖、稻鳝养殖等种养结合探索。未来,计划将其中绿色经济的养殖方式向该区域农户推广,引导其进行生态养殖。”海产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相关回顾:畜禽养殖做不到污染“零排放”,关! 为保护太湖,改善水环境,今年以来我市畜禽养殖继续实施“铁腕治污”,推动畜牧业向标准化、生态化转型。昨从市农委获悉,禁养区已关闭养殖场72家,不符合要求的小型养殖场已关闭352家,分别占年度任务61%、51%。 为切断畜禽养殖污染直接影响重要河道的途径,宜兴市去年扩大禁养区范围,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两侧1公里范围、环太湖1公里及主要国考、省考断面范围内的养殖项目均予以关闭。“我的养猪场因靠近九里河国考断面必须关闭,这我是理解的,不能让太湖在我们手里继续‘生病’,要算生态大账,不能只顾个人小账。”锡山区羊尖镇宛山村村民浦小牛说。上周与村委签订了养殖场关闭协议后,近日他已将养的60多头猪全部卖出去了。 当前,宜兴市5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745家,粪污处理设施不到位,无法做到雨污分流、干湿分离,使河道直接或间接受污染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去年,我市明确要用两年时间关闭690家不整改或没有条件整改的小型养殖场。近日,惠山区洛社镇60多岁的农民杨金甫将原先养的300头生猪卖了出去,并要将剩下的10余头猪在月底全部卖出。杨金甫说,水环境整治倒逼养殖场提高生产门槛,他的养殖场粪污露天堆放,没有条件改善,也无法做到“零排放”,只有放弃。仅洛社镇今年要关闭的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就达36家,目前签订关闭协议的达17家。 在洛社镇的吕敏星等规模养殖场主看来,排污设施提档升级已刻不容缓。他经营的星诺农场占地500多亩,有12万羽鸽子、300多头生猪以及数百亩的水稻和蔬菜。为达到水环境整治要求、实现“零排放”,农场今年又投巨资建设约800平方米的鸽粪堆放车间、猪粪集堆池、发酵处理库(海产品库),目前工程已进入尾声。与此同时,农场加强与科研单位对接,进一步提升绿色养殖、标准化养殖水平。 “当前,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不能超出环境承载量已成为刚性约束,这倒逼养殖者加大投入提升治污水平,而农业是薄利产业,养殖者为降本增效,又会加快实施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市农委人士说。目前,全市有69家规模养殖场对养殖污染排放实施了改造提升工程,年底前553家规模养殖场要在这方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