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习惯把牡蛎称之为“蛎黄”。“蛎黄”因其生鲜味美,营养丰富,一直受到市民的青睐。过年时,“蛎黄”几乎成了招待客人的一道必备冷菜。 每年冬天到次年清明,是牡蛎的收获季节。这个时候,地处象山江畔的宁海县西店镇沿海一带,总会出现牡蛎收获的繁忙景象。 关于牡蛎,西店民间有一个传说。东海龙宫有位宫女,有一天她偷偷出门,四处飘游,来到了象山港尾。看到西店迷人的景色后,宫女就化作了村姑。在海边的岩石上玩耍,谁知一不小心,宫女把乳汁喷洒在石头上了。后来,乳汁就凝结成了牡蛎。因此,牡蛎在当地还有“海仙奶”之称。 西店镇铁江村,位于象山港底部狮子口内。港口水色清澈,风平浪静,滩涂宽阔平缓,有凫溪等大小20多条溪河淡水注入港内,涂质肥沃。这里的百姓世代养殖牡蛎。 今年74岁的胡振理和牡蛎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他说:“我19岁开始跟着父辈在礁石上采牡蛎。旧时,西店一带的滩涂、礁石里,生长着一簇簇野生的牡蛎,但数量有限。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辈人以勤劳和智慧,开始聚石养蛎,春整滩,夏抛石,秋翻苗,冬收获,坚持不懈。后来,经野生驯化,就用水泥棒来养殖牡蛎。但当潮水退去,裸露在外的牡蛎往往很难养大,养殖户随之采取一种漂流养殖法,以橡胶圈替代了老式水泥棒养殖牡蛎。这种方法非常适宜牡蛎的生长,所以延续至今。” 在铁江村,像胡振理一样经历的老人有许多,现在因年事已高,他们把养殖牡蛎的经验传给下一代后,都上岸休息,让后辈把这一行业传承下去。 每当牡蛎收获时节,铁江村的养殖户会在海边入水口,搭建起一间间简陋的棚屋,来挑取蛎肉。这样的棚屋延绵数百米,场面十分壮观。养殖户会利用涨潮时机,把“飘”在海里的水泥棒、橡胶圈捞到船上,然后运往岸边棚屋,开始撬挑蛎肉。 挑蛎肉全是手工活,看似简单,其实很辛苦。牡蛎壳尖硬又锋利,撬挖时需戴上手指套,但尽管这样,稍有不上慎,也会弄伤手。更何况,牡蛎含海水,手指套弄湿后,就相当于手指浸泡在海水里。撬挑蛎肉人的手,大多生满冻疮,寒风袭来,非常难受。一个挑蛎人,一天能撬挑约10斤透骨新鲜的蛎肉,以每斤20元左右的价格,销到菜场。就这样,铁江村的养殖户在牡蛎收获季,每天朝迎旭日,暮送夕阳,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这份行业。 西店一带牡蛎养殖业长久不衰,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个有700年牡蛎养殖史的海边小镇,目前已成为我市牡蛎主要生产地,每年约有700吨牡蛎,搬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宁波晚报记者胡龙召文/摄 通讯员陈云松 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