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王昌翰的职业历程似乎可以说顺风顺水,是一本典型的“奋斗教科书”:从业务员做起,迅速成为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有限公司最年轻的副总经理,然后入主珠海经济特区大海水产饲料有限公司,再一手创办海南大海水产饲料有限公司、珠海海壹水产饲料有限公司与海南海壹种苗有限公司。为了实现读书时出国的梦想,王昌翰迈出了一大步,加入通威体系,创办通威(海南)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进入水产品加工与出口领域,全世界到处走访。这期间,王昌翰还创建了一家通过CNAS认证的第三方实验室,成为海南省食品检测的公共平台之一。
令人诧异的是,在回归虾特料板块后的三年后,王昌翰再次退出了一个热门领域,转向专注虾苗领域,出任通威股份虾生物产业片片区总经理,以及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海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这次的选择,他说是他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和追求完美的个性”作祟,并坦言决定做得非常快,也没有丝毫犹豫,“种业代表未来,是一件非常有价值与意义的事”。
熟悉王昌翰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可以一个人跑几个市场只为买到第二天开会给养殖户用的干净大方的饭盒和筷子,也会对所有的宣传画册与内容字字斟酌,在进退之间,他的潇洒利落也那么“完美”。
王昌翰,通威股份虾生物产业片片区总经理、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海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受访者供图)
全产业链的经历是笔巨大财富
FAM:王董,您可以说是中国虾料业的开拓者之一,履历亦非常丰富,可以说您见证了行业高速发展的所有重要历程,这样的经历,在业内非常少见。很多人说,你是行业少见的奇才;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能不能分享下,您当初做出这些选择主要基于什么考虑?您如何评价您的职业生涯?
王昌翰:首先我非常真诚地感谢过去和现在与我一起工作的领导、合作伙伴和同事们,特别是广东粤海饲料集团的郑石轩董事长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正是有了他们的理解、包容、付出和支持,才让我在对虾板块有如此完整而丰富的经历。
从1992年大学毕业到2005年,我从基层一位业务人员,到粤海当副总经理,再到珠海大海,领头创建海南大海、珠海海壹和海壹种苗之后,打造对虾全产业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周围的许多人包括我,也经常问自己,当初为何做出如此的选择,原因似乎很多。但我始终认为,最根本的是我自己对自我人生的规划与追求。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工作之余,喜欢艺术和设计,在生活中追求完美。某种程度上,我自认为我带有很浓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个重理想多于重财富的人。
全产业链的打造,既加深了我对产业的专业化理解,开阔了我的国际化视野,也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这一切是我人生历程中最重要和最宝贵的收获与财富。我记得 2008年5月,我们前往美国对GFT公司进行第一次考察和谈判。机场接机时,其公司的CEO Keith先生带着全家到机场迎接我们,在去往目的地的路上,Keith拿出五张纸,上面写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行程内容,以及一张标识好的地图给我们介绍美国之行的安排,并征询我们的意见。实际上,在出发前,大概行程表就已经给我们发了邮件,他们的迎接、细节和恰到好处的安排,让我们非常的意外、温暖、深感尊重和佩服。谈判的前两天,GFT的CEO、律师以及亚洲地区的两位代表一直陪同着我们。第三天开始正式的谈判,早上当我们下到餐厅与他们一起共进早餐时,前两天着装比我休闲的他们每个人都西装革履,我的女同事也穿着正装,只有我的着装是商务休闲装。我简单吃点早餐,就回房间换西装,然后乘车去GFT,当我们走进会议室时,已经在等我们的GFT董事局成员和项目组的相关人员个个西装革履或正装,全部站着鼓掌欢迎,那一刻,我深深意识到,如果我不换西装,我就成为了另类,甚至影响到我谈判时的心理。一直自以为比较懂商务礼仪和着装的我,那次可是给我上了一堂很深刻的课,一堂职业的课!
当然,也不可否认,产业链的打造,也让我个人错失了把握对虾饲料快速发展的良机,但如果仅就职业生涯来说,我无疑是一位幸运者!
FAM:在各个产业链环节的工作经历,您的收获可以分享一下吗?您觉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王昌翰:其实,产业链各环节是相连及相通的。饲料给我搭建了对产业认识的平台和基础;饲料是产业的一个连接,你可以卖给很多人,通过饲料了解了养殖、种苗和收购等;种业让我认识到产业的技术与核心;比如说罗氏沼虾,现在市场非常不错,养殖户的养殖意愿也非常强,但由于种业的落后,导致它的规模得不到快速发展,而南美白对虾正是由于实现了非常成熟的人工选育,有世界种源,才能发展到现有的规模。加工让我加深了对专业化程度竞争的认识,以及养殖任何的一个品类,在消费终端具有商品价值才具备养殖价值;检测让我认识了科学、严谨及真正的产业保障。通过数据化或指标来体现和衡量产业体系的各个环节,各有特点,又相互依存。
如果要我说最值得分享的,我想应是打造产业链的工作经历带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决心和意志在生命中的意义。
FAM:能否具体谈谈您最值得分享的经历?
王昌翰:我记得2002年9月我们股东投资2000万的海南大海正式投产,2003年底在股东没有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我们利用所赚的利润又投资了珠海海一。2004年9月固定资产投资3000多万的珠海海一正式开业,所有的现金都用于投资导致我们当时面临着非常大的资金压力。由于没有足够可以抵押的固定资产,当时我们在银行贷不了多少款,找了很多家银行都不能满足我们的资金需要。但我并没有气馁,最后我们找到了海南省农发行,他们通过我们的现金流,加上深入对我们市场和团队的了解,最后同意先满足我们大部分的资金需求。等海南大海具备国家龙头企业的资格后,再加大贷款的额度。当时离龙头企业评比的时间并不多,经过我们超常的努力,连续战斗三个通宵,我们也赶上了龙头企业评比的班车,获得国家龙头企业的称号,解决了当时资金短缺的问题。
还有一件比较深刻的事是通威(海南)水产食品2008年11月21日正式投产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着手申请出口美国的资格认证,按常规的流程,我们最快要次年的5月才能通过,慢则次年的11月才能获得美国出口资格。作为一家完全出口型的企业,美国又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如果走常规审批,则意味着我们接近1000人的企业马上要停产。
于是,我们立即成立工作小组,进行全面攻坚,先通过省出入检验检疫局的推荐,再到国家局攻坚。省局主管的部门不同意破格推荐,我便找局长,局长听完我的汇报和申请后就再也不接见我们了,办公室电话不接,手机不接。
我猜主要原因一是破常规推荐海南从未有先例,出口出了问题要追究审批责任;二是局长工作非常的忙。可我还是不放弃,改为每天单向信息沟通,七天过后,局长终于在一个周末的下午签字同意推荐,并给我回了信息,我万分感谢!第三天我便飞到北京,下午便到了国家局,当我向局长和分管的处长汇报完后,国家局第二天便安排审核事项,审核专家第三天飞到海口,第四天开始正式现场审核,那一天便是2009年的第一天,元旦。现场审核通过后,我们在2009年1月中旬便获得了出口美国的资格。
我认为事情的困难并不在事情的本身,最困难的是我们“知难而进”的决心和信念如何才能坚定,坚定了,就无难事了!
FAM:那在这个历程当中有什么让您觉得特别遗憾或不甘的事吗?
王昌翰:在2008-2011年上半年,我们食品的团队非常团结、敬业和拼搏,战胜了很多挑战,用较短的时间通过了各个国家的出口认证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实验室的CNAS认证,也赢得不少国外客户的认可,但我们的经营业绩却不如人意,给大家带来很大的打击,同时我们的团队在大部分的时间段收入处于中低水平,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这是我最愧对大家的地方,也是我最痛心的经历。有些时候,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特别在大时势的面前。
为什么要专注于种苗
FAM:听说您是将食品和饲料板块的所有股份全部置换成种苗及微生态制剂的股份,并加大了投资额度,为什么会离开饲料行业,专注于种苗与微生态制剂行业?
王昌翰:在我们通威现有的体系里,对虾全产业链一直是相通及紧密协同的,虽然我主动要求不再分管饲料板块,但并不代表我离开了饲料行业。
2005年创建海壹种苗至今,我多次走访了全球范围内各大主要种虾公司和对虾养殖国家,不断加深了我对南美白对虾种业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搭建了相应的渠道和专业资源。
目前国内大约有5000亿尾的南美白对虾种苗市场,占全国市场份额5%的企业尚未产生,真正经营好种苗的大企业少之又少。从总量来看,个体经营所占市场分量依然偏多,仅从种苗市场格局来看,我们的种苗行业尚处于从初级到中级的发展阶段。种业是产业真正的技术支撑,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种业基础,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种业的突破一定是产业突破的重中之重。
而在回归虾特料的两年里,我经常深入全国各养殖区域,更深刻地体会到滞后的种业发展,给对虾养殖业所带来的影响和伤害。特别是在2013年的7月,我去拜访过去一位凭养虾致富建了房,买了车的养殖老客户,当时却因为连续的养殖失败,不仅卖了车,还债台高筑。在聊天的过程中,我明显的感觉到,他的失败里,有一大部分是劣质的种苗所导致的失败。他一脸的无奈与凄伤,也深深的刺痛了我,这也更坚定了我要聚焦和专注于种业的发展及推动。
另一方面,我想,对于个人、团队和行业来说,如此决定也许于未来更有价值和意义。
FAM:2014年您的重心转移到种苗之后,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成绩如何?
王昌翰: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种苗之后,我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深入了解国内外主要苗企的技术体系、技术资源、经营状况以及发展的瓶颈,寻找种苗经营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真正的出路;
2、持续深入关注和考察各主要养殖国家与地区的养殖模式、养殖结果、种源及种苗的综合表现,准确把握种源的选择;
3、推动和强化技术体系的数据化和标准化的建立;
4、强化经营计划的制定、落实和对接,强化经营的可控。
我个人认为,以上工作谈成绩尚为时过早,不过,有两点目前应是可以肯定的:
1、走“做质量、做效果、做口碑”的发展之路,在队伍里已形成共识,并且会越来越坚定地走下去;
2、海壹种苗无论是技术还是经营,数据化的意识和能力在行业都应是比较强的。
FAM:去年的2场台风之后,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海壹写了2封信,一封给员工,一封给用户。当时为什么会写这两封信?
王昌翰:第一封信是因为海壹种苗人在大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舍小家顾大家”,很多同事的房屋被摧毁了,仍然坚守岗位,很多同事为了抢救公司的财产连日作战,甚至不顾生命的危险,这种拼搏和对公司的大爱深深感动了我,于是这封信便油然而生。
第二封信是因为台风后的第四天,我们便收到了华东的客户和我们华东体系内的兄弟一共捐给我们18万的善款,我们非常感动,心里也非常的温暖,更深感我们肩上的责任。为了确保海壹种苗的品质,我们坚持不对外购买幼体和小苗,因此,我们的种苗量就少之又少,市场的缺口非常的大,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养殖时间,同时更好地对大家表达我们真诚的感谢以及供不上苗的歉意,市场部便写了这封致客户的信。
与其它苗企的不同之处
FAM:您最早提出海壹虾苗是5A虾苗,它与其他虾苗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
王昌翰:我们的 “5A”是指:1A——清洁水质:大投入配套充足的水处理池和完善的水处理设备,水处理工艺科学先进;2A——新鲜活饵:采用角毛藻、海链藻、轮虫等生物活饵,保证虾苗的活性营养供给;3A——平衡生态:禁用抗生素药物,合理选用有益微生物,维持平衡稳定的微生态系统;4A——严格检测:全程对育苗水质进行检监测,出苗前24项检测指标综合判定虾苗质量;5A——精心呵护:注重育苗操作的细节,出苗、运输环节的每一个点标准化,降低虾苗应激。
5A是我们海壹种苗的现行标准,更是我们执着、持续打造高品质虾苗的一种表达方式。由于各个企业对种苗的理解不一,资源配套不一,技术体系不一,管理要求不一,生产出来的种苗也就各有特点和不同。在这里我不能说海壹种苗与别人有何差异,只能说我们有自己的生产标准与追求。
FAM:您觉得5A是海壹种苗的核心竞争力吗?
王昌翰:不是。请允许我再强调一次,5A只是我们现行的标准和我们持续打造高品质虾苗的表达方式。我个人认为我们海壹如果真有核心竞争力,那就应该是:“我们对种苗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专业化的执着坚持和沉淀。”
我们从2005年开始涉足种苗,其实每一个阶段对种及技术体系的认识都有所深化及不同。2007年之前,我们只是大概了解世界各种虾公司,对它们的技术与种质资源库认识很模糊。2008到2012年,当我们几乎亲自走访了全世界的种虾之后,并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对比,我们才对种业及种虾资源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与把握。在执着对专业化坚持方面,以我们的水处理为例,2010年以前,我们水处理环节很简单,只有3-4道工序,而我们现在的水处理已有九重处理流程;过去我们水处理水体与育苗水体的比例通常是0.5:1.5-2,而现在我们的比例,已经发展到2:1;饵料生物的培养、检测和管理也是经历类似的过程。
FAM:现在很多品牌种苗企业都是选用优质的种源,他们对一些硬件的投入也是非常大,但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对虾的养殖成功率并没有好转,在北方一些地区,选用一代苗的虾农照样也养不出虾来。我们还注意到,自正大一代虾苗推出以来,整个虾苗市场没有哪家的虾苗可以保持持续的好口碑,都是各领风骚一两年。这是为什么?
王昌翰:对虾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哪怕全世界最完美的种苗也保证不了每一位养殖业者都能养殖成功。
种苗是活体商品,也是产业链里管理链条最长的环节。种源的引进、生物的防控、幼体的生产、水质的处理、种苗的培育、饵料生物的培养与使用、打包、运输的要求和细节的执行,以及正确的放养,每一个环节或细节的不当或不到位,都有可能引起种苗的应激,进而影响其正常生长。我想,这应是种苗难以保持持续好口碑的最主要原因。例如我们种和苗,引种、幼体、种苗培育都做得不错,育出的种苗都不错,在出苗的每个环节都做得很完美,也培育出优质的种苗,但还不能代表客户所放塘的虾苗是优质的虾苗,比如由于航班延误,运输时间过长,或打包不规范,或池塘与育苗池塘水与差异过大,优质种苗同样会产生应激,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发育生长。
做一家受行业尊重的企业
FAM:海壹种苗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是第九年,我们看到一方面市场对优质虾苗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一方面其他虾苗企业快速扩张抢占市场,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下,海壹之前一直比较稳健,接下来您对海壹种苗有怎么样的规划?
王昌翰:2012年是海壹种苗的分水岭, 2012年之前,无论技术队伍,研发或产能,我们的投入都相对比较少。2011年底,经过技术与管理团队的重组,产能的扩大,及研发的投入,使得海壹近几年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发展,并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
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海壹种苗的任何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在持续的品质保证的前提之下,离开了这点就不再谈发展;另一方面,尽管海壹种苗这9年来已有一定的沉淀与发展,并且赢得了行业一定的信赖,但离我心目中的要求与状态尚有距离,因此我本人对海壹种苗有三方面的规划:一是在三年内,不扩大现有的生产水体,通过技术和效率的突破提高产能,用三年的时间培养和打造一支优秀育苗技术团队和优秀现场执行团队;二是完善各环节现有的技术体系和细节标准,三年内把标准化真正落地并执行到位;三是用三年的时间通过系统的帮扶,持续成就一批养殖技术较好的海壹种苗客户,帮助他们实现养虾致富。
FAM:在病害肆掠,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对于苗企来说,您认为关键点是什么,掌控种源?或是其他?
王昌翰:从目前世界种虾的资源和市场格局来看,掌控种源不应是中国苗企应做的事,在《全国遗传育种工作会议》上,我做报告时建议,储备南美白对虾种子资源库并开展持续的选育,应是国家的事,应上升为国家水产领域大战略之一来做。对于苗企而言,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关键点在于技术体系及技术队伍的打造。
FAM:您期望中的海壹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王昌翰:是一家开放和热爱学习的企业;是一家受行业尊重的文化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