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养殖业中,海虹不仅是极不起眼的配角,而且还曾如麦田里的野草一样成为灾害。如今,在日照岚山头,海虹却成为一个带动渔民致富的红火产业。岚山头的海虹是如何从草根崛起成为海洋养殖明星的呢?
随着一艘艘渔船满载归来,下午2点的岚山头中心渔港又忙碌起来。在这个收获海虹的黄金季,养殖户常艳学可谓“日进斗金”。日照市岚山头街道海虹养殖户常艳学告诉记者,他每天出去一条船收大约三四万斤货,根据现在的情况,大约每天收入两到三万块钱。
冲洗、打包、装车,一袋袋海虹被发往烟台、青岛、浙江等地。在这些忙碌的养殖户里面,韩正亮是当地较早养海虹的人,从正月到现在他已卖了100多万元。他的养殖场离中心渔港坐船要一个多小时。韩正亮告诉记者,12年前他养海虹的时候,整个岚山头渔民都在养扇贝。在渔民眼里,海虹不值钱,还争饵料,就跟它自身的颜色一样,是吸附在扇贝上的黑色阴影。据了解,因为海虹附着在笼子上,渔民们还得用人工把它剥掉,不剥掉的话它在笼子外边,会使透水量受影响,对扇贝不好。
海虹由“黑”变“红”源于1997年,那一年,气候变化海水变暖,扇贝全死了,杂草一般的海虹却活着,还卖了20万元,这成了韩正亮灾年的唯一收成。从那开始,海虹在老韩的养殖场里地位越来越高了,直到两年后实现大翻身。1999年,日照扇贝大丰产,但渔民却丰产不丰收。韩正亮告诉记者,因为扇贝不值钱了,导致自己的扇贝都放在冷库里。九六年以前可能是四五十块钱一斤,九九年跌价很厉害,到了毛壳一块钱一斤。
那年开始,韩正亮干脆腾龙换鸟,淘汰扇贝,养起了海虹。然而,初唱主角的海虹并没有一下子“红”起来。扇贝笼养殖的海虹又小又瘦,产量也低。于是韩正亮他们通过去外边走访,发现北边有用皮条养来养殖的,因此后来他们也开始用皮条养海虹,这样的好处一是费用低, 二产量高, 三是规格大,四是肥满度好。
改技术,换品种,海虹的效益才开始好起来。到2006年,当地海虹养殖户一下子发展到100多户,海虹终于站上了大舞台。可随着规模的扩大,当年养扇贝碰到的丰产不丰收的问题又出现了。2007年,似乎是“红颜薄命”,海虹大量滞销,好像“红”到了头。然而,就在许多养殖户遭受损失的时候,养殖户宋友刚则小赚了一笔。
据了解,宋友刚07年开始上锅炉,搞起了加工海虹干冻货。结果当年很理想,加工的货比卖鲜活价格贵一到两毛。正是那次风波,催生了岚山海虹加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如今,海红养殖加工业在日照已形成一个20多亿元的大产业。海虹收获将持续到清明节,眼下,养殖户韩正亮正盘算着再改进一下养殖模式,搞立体养殖,而宋友刚他们则引进了山东第一条全自动海虹加工生产线。新年一过,生产线就开工了。
日照丰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套生产线是每小时加工海虹十吨左右,也就是说用人工一百个人干一天的活,用设备一个小时就可以干完,它的价值能增值到四到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