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至20日,全国海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海产学会肖放站长(秘书长)、刘忠松副站长赴湖南湖北两省开展海产养殖用非药品生产及使用情况调研。 湖南湖北两省是我国海产养殖重点地区,在海产养殖非药品生产和使用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调研组先后实地走访了湖南渔美康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中博海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先锋海产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九州神农药业有限公司,在听取企业负责人关于海产养殖用非药品生产及销售情况介绍后,就海产养殖用非药品种类和用途、近年来与渔药产量对比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并考察了渔药和非药品生产车间和产品贮藏仓库(海产品库)。 肖放指出,近几年,我国海产养殖中化学类水质底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免疫增强剂等海产养殖用非药品的使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多数地区已经超过了渔药使用量,在调节养殖环境、提高海产养殖动物机体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类等渔药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渔药的规范管理,海产养殖用非药品还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也缺乏监管法律依据,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非药品产品成分不明、同类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质量检测标准等乱象亟待规范。 肖放表示,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抓紧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海产养殖用非药品管理措施,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进行研究,应重点聚焦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严控非药品原料来源,制定行业标准和产品检测标准,开展非药品对生态环境和海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等工作,助力渔业转型升级。 调研中,肖放对湖南渔美康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以养带防”的养殖技术模式和湖北武汉九州神农药业有限公司自主降低养殖密度、严控渔药和非药品使用给予肯定。肖放指出,当前我国海产养殖首要任务是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要在养殖生产中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海产养殖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运用现代养殖技术模式、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下的养殖密度,是防止病害发生、减少渔药使用、保障产品品质、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性途径。过度依赖非药品、不加分析大量使用非药品进行预防的养殖行为应严格限制。 湖南省畜牧海产局曹剑平副局长、湖北省海产局李水彬局长分别陪同调研。来源:全国海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海产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