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理论实践,浙江近日开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新闻采风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挖掘最鲜活、生动的基层经验,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浙江经验向全国、全社会广泛宣传。 (浙江在线记者 朱斌)诸暨山下湖镇,历来有着“中国珍珠之乡”的美誉,经过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地,占有全国淡水珍珠70%的原产量。不过,在传统养殖模式下,粗放式的投喂使得珍珠蚌养殖一直被误解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症结所在。如今,山下湖镇通过引入自动化滴管清水养殖珍珠蚌技术,破解了珍珠蚌养殖带来的水环境污染困局。据悉,目前当地部分养殖区水体已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有时甚至可达Ⅱ类。 4月23日下午,诸暨山下湖镇霪雨霏霏,位于吉祥路120号的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湖农业”)500亩水域,已是碧水微澜。记者了解到,清湖农业发明的“滴管”养殖珍珠蚌方法,通过悬浮养殖、精准投喂的自动化养殖模式,避免传统珍珠养殖大面积投放饲料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在获得珍珠同时,具有净化水体的能力,是一种“生物法原位废水处理技术”。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 沈焕壮摄 清湖农业总经理郭伟锋告诉记者:“河蚌本来就是水体的‘清道夫’,它能够吸收水中多余的养分,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而传统养殖粗放式的投喂,大量营养物质未被吸收沉入水底,才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我们自动化‘滴管’养殖就是要为珍珠蚌养殖正名。”据他介绍,每支河蚌一天能滤水40L,通过只给河蚌投喂50%的食料维持生命,让剩余50%的饥饿空间去滤食富营养水体,进一步发挥河蚌净化水体的功能。清湖农业总经理郭伟锋介绍珍珠蚌水中挂养的悬浮养殖方法 正如郭伟锋所言,清湖农业珍珠蚌养殖采用“滴管”养殖的方式,珍珠蚌通过管线与岸边的自动化控制滴管喂养设备相连,食料与水体零接触,不仅节约了养殖成本,而且还为水环境治理另辟蹊径,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在水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清湖农业珍珠蚌养殖的经济效益也在全面提高。郭伟锋首先提到了成本优势,他表示,通过集约化养殖,清湖农业的单位养殖规模已经超过传统养殖密度的8倍,而且精准投喂的方式也可节省90%的食料,养殖成本大大降低;其次,在产品品质上,由于淡水珍珠蚌养殖并没有海水养殖那样丰富的营养环境,因而品质远不如后者,如今,通过自动化控制滴管喂养设备,可实现珍珠蚌所需营养成分的精准配比,郭伟锋也正在与华中农大等高校科研力量展开合作,研究珍珠蚌养殖的“最佳配方”,不断提高淡水珍珠的产品品质。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既要珠光宝气,又要碧水清波。”诸暨山下湖镇副镇长祝新军表明了山下湖镇在珍珠蚌养殖行业整治的目标和决心,通过建立9大示范点,加速产业升级转型,对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进行禁养关停等措施,诸暨山下湖镇走出了一条既保护生态、又保证效益的产业升级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