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德斌春末夏初,走进白湖镇西城村云生海产养殖家庭农场,记者发现,大片农田被分成了若干方块池塘,满是清水的池塘里,除养殖大闸蟹外,还有鱼光一体、稻田养虾等模式,成为这个村独特的景观。湿漉漉的田埂上,西城村团结村民组的鲍金友穿着皮衣,正在忙活着。他说,最近几天要把水草投放下去,“眼下气温上升,是大闸蟹生长的好时期。”鲍金友前些年生了大病,家中欠债很多,是村里唯一未脱贫的贫困户。“在农场做工一年拿到4万元工资,像我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错了。” 鲍金友告诉记者,稳定的收入让自己看到了增收的希望,今年要彻底甩掉贫困的帽子。“能每天回家照顾老母亲,又在家门口挣钱,是多好的事情呀。” 西城村团结村民组原贫困户周致力一边喜滋滋地接过话茬,一边熟练地把水草投进蟹塘。云生家庭农场现在有16名员工,大多是附近村庄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员工还在增加,对贫困户、老人、残疾人这些特殊员工,农场给予特殊照顾。” 农场主周慧云说。周慧云是西城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早年外出打工,目前在上海开了一家海鲜酒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在江浙一带采购河鲜海鲜的过程中,他还掌握了养蟹养虾的技术,于是渐渐有了建一个自己养殖基地的打算。“这样做不但酒店原料质量有可靠保证,还可以大幅度降低餐饮成本。”得知周慧云有了这个想法后,去年底,西城村委会主动与周慧云联系,希望他把蟹塘虾池“搬”回“家门口”,为西城的脱贫工作“添火加柴”。在回到村里考察后,周慧云被家乡优惠的招商政策所吸引,毅然决定在西城村建家庭农场。这不,村委会为他流转了320亩农田,并对他“一路绿灯”:帮忙跑手续,注册农场,招聘员工,办理营业执照……这让他吃下了“定心丸”。“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家乡的土地租金、用工成本都不高,最主要的是乡亲们可以在家门口干活赚钱,一举两得。”周慧云说,他的农场实行按劳计酬制,村民们早上和中午可以接送孩子上学,上午和下午到场里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农忙时我们在地里干活,闲时到农场打工,每天能挣130多块钱。” 西城村小村村民组已脱贫的留守妇女周翠娥道出了内心的喜悦,脸上写满了笑容。“看着乡亲们在我的场里干得好,收入多,我打心眼里高兴。” 周慧云说,农场为村里有务工能力的脱贫对象,提供了投苗、种草、喂料等工作岗位。往后,他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带领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西城村支书张代兵对记者说,让返乡创业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就会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就地就业、企业减少用工成本、有效抵御“用工荒”,农村无“闲人”,社会更和谐。陪同记者采访的白湖镇负责人吴琪称,西城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的路径切实有效。他介绍说,外出村民返乡创业的案例在该镇还有不少,随着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今后大量外出农民返乡创业势头会日趋明显,本地农民工就业人数还会逐年增加。云生家庭农场只是我县农民工“回流”创业搅动当地农民就近就业“一江春水”的一个缩影。县人社局副局长许小东深有感触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许小东表示,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我县将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 ,“承接得住”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人群,全力打造新的劳动力“蓄水池”,积极为贫困群体创造就业机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助脱贫。“返乡创业农民正成为一股新的活力,助力贫困户从‘根’上拔掉穷根。” 许小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