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一换江变清 理念一变“水生金” ——贵阳整治乌江库(海产品库)区息烽水域网箱养殖见闻 思路一换江变清 理念一变“水生金” 盛夏时节,站在乌江库(海产品库)区息烽水域旁,放眼望去,江面波光粼粼,微风吹来,泛起朵朵浪花,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 为遏止网箱养殖对乌江流域造成的水污染,去年年底,乌江库(海产品库)区息烽水域在全省率先完成网箱养殖拆除工作。网箱拆除的背后,除了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对网箱养殖户进行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是,乌江库(海产品库)区息烽水域的村民尤其是养殖户转变观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为自觉行动。 拆除千余亩网箱 乌江不再“污” 就在一年前,乌江库(海产品库)区息烽水域还遍布网箱,江面漂浮着一层油性物质,被大家戏称为“污江”。 上世纪90年代,沿江村民依托乌江优良的水环境,发展起了网箱养殖。由于长期大规模网箱养殖,乌江库(海产品库)区息烽水域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拉响“警报”,治污形势严峻。 “每年3、4月,江底就开始翻滚,这时候就会发现江水变黑了。”息烽县流长镇长涌村网箱养殖户高玉山说,拆除之前,网箱就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铺在江面上,水质浑浊,见不到底,还没走到江边,就能闻到一股腥臭味。 据息烽县农业局海产站站长熊伟介绍,乌江库(海产品库)区息烽水域的网箱养殖面积共1628.64亩,涉及流长、养龙司、鹿窝、九庄、小寨坝等5个乡镇,全县共有413户养殖户。 2016年底,息烽县开始部署网箱拆除工作,围绕整治工作实施背景、相关政策及补助奖励方案等进行动员,并对养殖户关心的问题进行回复。次年底,乌江库(海产品库)区息烽水域的养殖网箱全部拆除。 政府授之以“渔” 解决渔民后顾之忧 网箱拆除后,乌江库(海产品库)区息烽水域逐渐恢复生机,但村民却失去了养殖户的身份,该何去何从? “网箱拆除后,我在村里流转了30多亩土地种葡萄。”息烽县流长镇长涌村村民邓华新干了八年网箱养殖,对他来说,“洗脚上岸”种葡萄还是头一回。 去年初,在镇政府的帮助下,邓华新跟镇上的葡萄种植大户取得联系,在那里,他学到了不少经验,心里有了底。随后,他在长涌村流转34亩土地,种起了葡萄。 “在种植过程中,政府还邀请农技专家,对我们进行技术上的培训。”邓华新说,政府竭尽全力帮助养殖户,让他铁了心发展葡萄园区。 “今年我家的葡萄已经挂果两万多斤,预计有20多万元收入。”邓华新说,他今年准备再流转20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力争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我们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养殖户进行扶持,帮助他们转产转业。”熊伟说,根据养殖户转产转业方案,邓华新的葡萄园获得每亩2000元的补贴,主要用于购买种苗、架材、肥料和养护等方面。 “对于一些上了年纪或者腿脚不方便的养殖户,政府还实行民生兜底,为他们申请低保、救助,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熊伟说。 优化产业结构 让绿水青山“生金吐银” 网箱养殖户进行转产转业,并非全部依靠政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养殖户早在网箱拆除前就对产业进行调整,减少网箱养殖,办起了农家乐,息烽县流长镇营中村村民梁建春就是其中之一。 “梨再过两个月就熟了,到时你们过来玩。”夕阳西下,梁建春送走农家乐当天的最后一批客人。 从2010年开始,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从事网箱养殖近20年的梁建春对产业进行调整,减少网箱养殖,办起了农家乐。“那时,许多游客来农家乐玩,就是看中乌江优良的水环境,近些年水质不好,游客也渐渐失去兴趣不来了。”梁建春说。 网箱拆除一年后,乌江的水越来越清,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梁建春的农家乐也越来越火:“旺季每天来我这休闲游玩的接近200人,我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 下一步,息烽县将根据养殖户的需求,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息烽葡萄、吊瓜、刺梨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以及柿子、杨梅、李子等都市特色精品水果,更好地服务养殖户转产转业。记者 易颖 龙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