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拓制作 汪敏 摄
(见习记者 李苑露 实习生 王梦瑶)浙江千岛湖,以水闻名天下,以鱼为世人所想念。但在这些名声的背后,有一道底线始终被坚守着——“养鱼先护水”。这道底线的坚守经历过许多故事和血泪,也让许多渔民“丢了饭碗”,甚至断了自身的经济命脉。 网箱上岸就是其中之一。四年前,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迫使网箱全部上岸,以“壮士断腕”的方式护水,许多在水上生活了几十年的渔民被迫上岸转型。原金峰渔业合作社理事长叶志青就是其中之一。他挣扎过、抗议过,甚至与近400人一起在政府门前“堵”过,但迷茫过后,他与上千户渔民一样,对“壮士断腕”的护水表示理解,为了共同生活的这湖秀水做出“牺牲”。 叶志青“上岸”后和老乡合作一起办起了农家乐。“我们这片农家乐基本都是以前上岸的渔民,现在大家陆续联合起来,搞生态旅游,资源共享。”他还把眼光聚焦到了摄影基地和垂钓点上,希望在未来搞特色、人气产业。 如今,渔民转型的农家乐在千岛湖随处可见,为了护水的增殖放流活动已是常态,鱼拓文化、巨网捕鱼、“互联网+”众筹……已衍生出多种业态的“鱼”。“网箱上岸”后的四年,“壮士断腕”迎来新生。 秀水变“污水” 网箱上岸破困境 依水而生、依水而兴,水自古以来就是淳安的命脉所在。作为浙皖水上黄金通道要冲和徽商东进的水陆交通要道,经济兴盛、商贸繁荣的淳安一片繁华富饶的景象。1959年秋,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覆没了古道旧城,却造就了一湖秀水,为淳安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机。 没有了万顷良田,却有了573平方公里的宽阔水域。靠水吃水,“放水养鱼”。作为安置库区移民的“六大工程”之一,水产养殖、捕捞成为失去土地的移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网箱养鱼逐渐在千岛湖开展。 “鼎盛时,水产养殖达到1500户,共2700多亩养殖面积,水产捕捞最高达到2400户,一户人家大约有5口人,总人数约有2万人从事渔业,收入水平很高。”淳安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项卫民告诉记者,那时的千岛湖面,渔民的小房子一片接一片,环抱县城的水域中密密麻麻布满了浮子,渔民们家安在水上,吃、住、劳作都在水上。正因如此,千岛湖成为了浙江省的淡水鱼基地,水产成为其农业方面的翘楚。 然而,过度养鱼极大消耗了千岛湖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千岛湖的水质。“1999年、2000年千岛湖出现过大面积的藻类爆发,喝的水跟农药味道差不多,水面上绿油油的,给我们释放出一个信号:水质不容乐观。”他回忆。 过犹不及,渔民们在网箱养殖的过程中会向湖中投放饲料,对水体造成氮磷污染,过多鱼的排泄物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千岛湖带了生态压力。“养殖1吨鱼等于20头猪的排泄污染。”项卫民比喻道。 改变迫在眉睫!为了不使秀水变污水,“仙境”变“困境”,淳安县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开展渔业养殖网箱退出上岸“五大整治”(网箱养殖、采沙、垂钓、船舶污水上岸、违章建筑)工作,倾县之力保护千岛湖,改变“放水养鱼”现状。这项网箱养殖整治工作一做就是两年余,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底,该县“918户、2417亩”全部退出、上岸。同时,淳安投资2000余万元资金,启动船舶生活污水“上岸工程”,全面推进千岛湖船舶污染整治,确保千岛湖实现船舶生活污水“零排放”目标。 “断腕”后转型 放鱼养水续发展 及时的整治挽救了千岛湖的“水危机”,却令众多被迫上岸的渔民陷入了焦虑之中,抗议之声叠起。过快、过狠的整治让他们不得不放弃一直以来所坚守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在改变之余失去了自己生活致富的来源。 “心里一下子接受不了,几百人一起去县政府提意见,我们全部家当都在水里,希望网箱上岸慢慢来。”叶志青29岁开始养鱼,一做就是20年,养鱼对于他来说不仅是吃饭糊口的工作,也是安身立命的本事。网箱上岸后,该何去何从,他心里一时间没了主意。 像他一样迷茫的人还有很多。为了保护这方秀水,淳安县先后关停了30多家造纸、化工、电镀等高污染行业,以及200多家白炭窑、木材加工厂等破坏森林资源的企业,10年以来,已婉拒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项目。这就造成了淳安工业企业少,就业机会缺乏的现状,如何安置被迫转业的渔民成为淳安县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政府举全县之力参与到渔民的帮扶中,用于渔民上岸补偿的资金达1.6亿元。尽力帮助渔民转产转业。”项卫民说。为保障养殖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淳安县在广泛征求养殖户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养殖户切身利益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措施,帮助养殖户快速度过适应期,解决生存难题。 依托政府的扶持,渔民们用自己“牺牲”换来的青山绿水也正在逐渐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回馈,几年来,好生态所打造出来的好环境吸引了众多游人慕名前来。“希望政府能够把这里的旅游资源开发起来。我们很有信心的,秀水富民,毕竟环境好起来了。”叶志青一脸坚定。 在渔民上岸后,千岛湖开始“净化”。“我们不能控制污染源进入千岛湖,唯一的手段就是生物的净化模式。通过浮游植物动物利用,最后转化为水产品。现有144种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如白鲢是吃浮游植物的,花鲢是吃浮游动物的。”项卫民介绍从“放水养鱼”到“放鱼养水”,鱼水相依的过程。 “经过论证:鱼载量要达到6.67克每立方米,要是鱼太少了,也起不到净化作用。换算成生产上的数据,是鲢鱼鳙鱼每年投放60万公斤以上,规格在每公斤12尾以内,并以前三年鱼种投放量的1:4来核定捕捞量。千岛湖土著鱼每年人工增殖放流资金达1500万元、数量5000万尾。”他解释。 淳安的探索和“断腕”,有了今天闻名天下胜景的千岛湖。据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千岛湖总体水质为Ⅰ类,大坝出境交接断面水质为优,水质状况在中国湖泊中名列前茅。曾经的破旧鱼排、密集网箱不见了,展现于前的是著名国家5A级景区,享誉中外的秀丽山水。 渔业迎新生 文化创意成名片 说起如今的千岛湖,享誉海外的不仅是鱼本身,更是鱼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正是这里渔业的新生形态。 2000年以前,千岛湖主要以传统渔业为主,以传统的方式生产、捕捞、销售,生产力较为低下。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传统渔业逐步转变为品牌渔业,千岛湖不仅有了自己的注册品牌,还为鱼头等产品注入了有机的概念,鱼的价格也从每斤2元、3元提升至十几元。 “要使产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赋予其文化的内涵,走创意产业化道路。”如今千岛湖渔业实施主体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建平认为,“转变生产方式,推进产业转型才是硬道理。从传统渔业到品牌渔业,如今千岛湖渔业走向文化渔业和创意渔业。” 对传统渔业的产业链进行文化包装、策划创意,创意营销……这些手段不断提炼千岛湖渔业的文化内涵,产品价格也不断提升。此外,鱼拓文化尤其受到了海外人士的关注。 鱼拓文化发源于中国,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较为普及。为了将这一传统文化在中国发扬,千岛湖成立了中国鱼拓专业委员会,把全国民间的鱼拓高手和艺术爱好者通过平台集中,并组织民间的鱼拓艺术交流和鱼拓艺术展览,开展合作与沟通。 近期,全国鱼拓大赛和国际鱼拓展览也在千岛湖举办。“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化渔业的元素,让人想到鱼就想到千岛湖,想到千岛湖就想到鱼拓,让文化带动渔业的销售和渔业产值的提升。”吴建平说。 如今的千岛湖,游客能在清澈的湖边体验“千人众筹放生”的感觉,在吃鱼头时经历品鱼头文化仪式,读已出版的书籍《中国鱼》,于刚开馆的浙江自然博物馆分馆——千岛湖鱼博馆中看到最古老的鱼、最大的鱼、最萌的鱼等,将来,还能去鱼文化村体验主题乡村旅游。 这一切,都得益于千岛湖的“断腕”举措,以及这里人民共同的生态探索,一湖秀水养一方人,一方百姓护一方山水,在坚守护水底线的同时,因地制宜、转型创新,当地人走上新的致富道路,当地产业迎来新生。正如淳安县委书记朱党其所说:“淳安人民为建设、保护千岛湖付出了巨大牺牲,顺应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迫切愿望,让群众加快增收致富,这同样也是最大的历史责任。”生态的保护最终都会回馈到百姓自身,顺行自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方秀水走向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