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郭勒木德镇787草原上的天姿虹鳟鱼专业养殖合作社,占地10亩的鱼塘被整齐地隔成6个水池,上万条虹鳟鱼、金鳟鱼、中华鲟和淡水三文鱼自由游弋,工作人员把鱼料投放入水,鱼苗欢腾跳跃,溅起一片片水花。 “我是第一个在格尔木养殖虹鳟、金鳟鱼的,这边草原上是泉水,水质好,养出的鱼品质也好,我们主要供应市区酒店和饭庄,销售效益好,回头客也多。”刘光明正忙着把鱼装进保鲜箱,准备为市区酒店配送活鲜鱼。 利用草原独有的泉水资源尝试养殖虹鳟、金鳟等高端冷水鱼成功后,刘光明又成立了天姿虹鳟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致富,依托泉水水资源优势,做活冷水鱼这个“热”经济。通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坚持,今年45岁的刘光明靠发展高原冷水鱼养殖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十几岁便辍学跟着亲戚在老家甘肃学习养鱼,后到格尔木市场上卖鱼、贩鱼,长年跟鱼打交道,刘光明比一般人拥有更多养殖鱼的知识和经验。2003年,看到郭勒木德镇787草原上的河流四季不断流,泉水水质清澈无污染,很适合养鱼,而且当时市民吃鱼全靠从甘肃等地外运,路途远、成本高,高端冷水鱼养殖行业在当地还是一个空白。2009年,刘光明夫妻就带领中村村民成立了天姿虹鳟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洁净的河道流水自建鱼池进行虹鳟、金鳟试养殖,当年试养成功,开辟了高原戈壁海产养殖业的先河,也为我市发展海产养殖积累了一定经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养殖合作社刚有起色的时候, 2010年格尔木遭遇洪灾,合作社鱼池里的鱼苗全被洪水冲走,这让刘光明欲哭无泪。就在刘光明和妻子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时,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他们“雪中送炭”,提供了50万元帮扶资金帮助重建鱼池,扩大养殖规模。利用这笔资金,渡过难关的刘光明建立了天姿虹鳟养殖示范基地,修建鱼池、购买鱼苗、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让养殖合作社实现了良性发展。 据了解,虹鳟、金鳟、中华鲟和淡水三文鱼均属冷水鱼,是目前国内较高端、高效益的特色养殖鱼类,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虹鳟、金鳟鱼又叫“水中小人参”,这些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养殖潜力巨大。 近几年,刘光明和妻子通过不断尝试摸索育苗养殖技术,发现高原上养殖虹鳟和金鳟从产卵到上市销售需要三年,比内地城市要晚上市一年,但由于水质和温差等得天独厚的优势,鱼的肉质更为鲜美。目前,合作社已成功引进虹鳟、金鳟、中华鲟和淡水三文鱼四种特色鱼产品,通过繁殖鱼苗,实现规模养殖,让特色鲜鱼产品走进格尔木海产市场,走进市民的餐桌,让市民品尝到了鲜活的高品质鱼类佳肴。 去年,天姿虹鳟养殖专业合作社尝试引进的新品种淡水三文鱼也获得成功。经过努力,养殖基地已初步建成集育苗、养殖、销售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养殖虹鳟、金鳟和中华鲟规模达3万斤,养殖淡水三文鱼1万尾,养殖基地一年可实现收益达90多万元。 刘光明和妻子在做大做强合作社海产养殖业的同时,还带动合作社村民在养殖场周边建起蒙古包,开展虹鳟垂钓、烤鱼、河道捕鱼、骑马、品尝鱼庄特色菜肴等多种经营,发展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近100万元,并带动当地100余户农户、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人增收。 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许多市民都会携亲带友驱车来到这里,到鱼池里捞鱼、买鱼,再到农家乐烹制,在享受鲜美鱼宴的同时,又可以放松心情,欣赏美景。这里已成为郭勒木德镇草原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如今,天姿合作社的“虹鳟鱼”通过了农业部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成为格尔木高原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外销到了甘肃和西藏,实现了良好的收益。说起如今的发展,刘光明心里充满了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感激:“在合作社发展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和帮助,在资金、技术和合作社发展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每年给20多名社员分红,还要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给贫困村民,让村民们都能摆脱贫困,靠养殖合作社这个平台走上致富路。” 依托独特优质的水域资源,进行特色海产品规模化养殖,既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又促进了我市海产养殖业的发展,成为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