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将捕捞上来的海蜇装桶
记者 赵碧莹 通讯员 应积慧
日前,趁着阳光正好,浙江温岭市城南镇捕捞海蜇的工人早早就出了海。不过,当天由于风大、温度低,海蜇没有全部浮到海面,原来可以早早结束的他们,直到中午11点才回转。“因为温度低,海蜇长不大。现在捞上来的海蜇比上半年的小。”他说。
每年4月末到5月初,养殖户都要到育苗企业购买海蜇小苗,再投放到养殖圈里。养殖户蒋先生今年清明节投放了200万只小苗,“从苗养下到可以销售,一般只要50天时间,一年可以养3茬,直到11月海蜇收获季才结束。”他告诉记者,养殖海蜇要投放鱼粉、虾粉以及豆浆等饵料,而实际上,海蜇并不直接吃这种饵料,而是将由这些饵料滋生的微生物作为食物。
“海蜇不好养,成活率只有10%~20%,养得好有效益,养不好可能就全部打水漂了,完全是靠运气。”今年,蒋先生养的海蜇情况就不怎么好,上半年7斤以上的海蜇还有不少,而现在大部分只是2斤~3斤的,卖不出什么价钱。
“这两年海蜇的价格一年比一年低,去年7斤以上的海蜇还能每斤卖到5元,今年每斤只有3元~4元。7斤以下的就更便宜了,只能卖2元多,有的每斤甚至只卖1元多。”另一养殖户潘先生说,今年温度比较低,海蜇长不大,他们仅仅能维持成本。
采访期间,记者碰到了前来收购海蜇的江先生。“这两年海蜇的价格倒了。”江先生做海蜇生意已有六七年时间,眼看着海蜇价格一年比一年低,“最高时收过11元/斤,后来就越来越低了,7元,6元,5元,4元……我们都收过。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市场上的货越来越多。以前沿海一带没什么人养,现在温州苍南、瑞安都有人在养,虽然有市场,但没价格。”
“海蜇南方人吃得比较多,在台州,办酒宴时几乎每桌都会放一盘海蜇做凉菜。”江先生会把收购过来的海蜇运到路桥金清加工,“海蜇不是整个卖的,我们会将它剖开,将蜇头、蜇皮、蜇脚、蜇叶都分出来,多次撒上盐和矾去除水分,再腌制四五天就可以吃了。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三盐三矾’。”
一搬情况下,100斤海蜇加工后能有13斤~14斤蜇脚,18斤~20斤蜇皮,“加工后的价格在26元/斤~30元/斤,不过市场零售会更贵。”记者了解到,如今零售市场上海蜇按一桶4斤装好,每桶能卖到230元~280元。
多数人都没见过新鲜的海蜇,它的体形呈半球状;上面呈伞状,白色,最长可达1米,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8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呈灰红色,叫海蜇头。
我们经常吃的部位是海蜇头,多数宴会的冷菜中都有凉拌海蜇。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温岭并不适合养殖海蜇。因为海蜇养殖需要较大的水面,还需要较好的水质,稳定的盐度。但温岭很多水面是刚围垦的,周边也正在开发,不适合海蜇生长。“海蜇在生长过程中不能‘碰壁’,如果撞上粗糙的东西容易受伤,会导致海蜇死亡,因此养殖时要用光滑的薄膜或纱网围起来。养殖海蜇的海面水位起码要1.5米,水体交换要好。”